三峽集團:海上風電“從0到1” | 探訪“新質生產力先鋒”系列
伴隨海上風電規模增長、繼續向深遠海推進,建設挑戰也相應加大,促使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產業鏈升級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責任編輯:黃金萍
福建平潭,蔚藍色的海上風電場,直徑252米的白色葉輪隨風旋轉,掃過約7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風機把動能轉化為電能,通過海底電纜輸送至陸上。
這樣一臺機組,平均每年可輸出超6300萬千瓦時的清潔能源,可以為3.6萬戶三口之家提供全年的生活用電。10臺,就足夠維持一個百萬人口城市的居民生活用電。
這是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也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三峽集團”)牽頭的“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項目的具象。2024年6月24日,《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這是一個多年積累的成果。面對復雜多變的海洋環境,三峽集團在海上風電設計建造中,持續優化電力系統基礎支撐結構,解決了深厚軟土地質、淺覆蓋地質、極端風速、深遠海域、超大荷載等技術難題,并利用數字化技術完善設備運行。
三峽能源(600905.SH)作為三峽集團新能源業務的戰略實施主體,將“海上風電引領者”戰略融入到企業發展中,貫通全價值鏈各環節。截至2024年上半年,三峽能源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962.46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568.64萬千瓦,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4.9%。
從2010年亞洲第一座大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到2016年江蘇響水海上風電實現商業化,再到2021年并網發電的廣東陽江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三峽集團參與并見證了中國海上風電走過“從0到1”的進程,風機由小變大,風場由近到遠,躋身全球海上風電第一梯隊。
從零開始
海上風電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發電系統主要包括葉片、風機、塔筒、基礎等部分;海上風電場則是由若干臺風機和海上變電站(升壓站或換流站)組合而成。
1991年,丹麥建成全球第一座海上風電場——文德比海上風電場(Vi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