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園:可以選出一個陳“總統”,也可以法辦一個陳水扁
“中國民主往何處去?我認為當前大陸這個制度運作得蠻有效。我跟哥大一位政治學家討論過,都覺得大陸領導人非??蓯?,真的是為國家為人民著想,做得很好?!?/blockquote>83歲的張朋園先生退休已13年,但每天仍去自己的辦公室工作7-8小時。這次他與黃克武先生本是來參加“第五屆張謇國際研討會”的,沒成想被推上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講座”炙熱的講臺,講“民主”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題目。告訴同學們自己不擅講演,常常“顛三倒四、語無倫次”,請大家多包涵的時候,先生面上竟有些泛紅。前一天他見滬上朋友,只開口講了幾句,便讓旁聽者一下感受到如今已難得一見的“純真的赤子之心”。
自2006年末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以來,關于民主的討論不絕于耳。但西方的憲政民主在最初舶來時曾被嚴重誤讀。華東師大楊國強教授曾說:“晚清危局讓士大夫一致認為中國確實出了問題,他們最終注意到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中國所沒有的。但他們所理解的那個民主,跟西方的民主涵義完全不同。西方是把政府當作一種‘必要之惡’,所以要有議會來限制其權;而清末民初的‘民主’是要幫政府,讓國家富強——恰好把國與民的位置顛倒了。”
“從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除,到1911年走向共和,士人通過辦報紙而非上奏折,對社會而非皇帝一個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他們通過做外國人學徒來做中國人導師,思想流而多變,對民主的理解也處于最膚淺、最混雜、最混沌的發蒙期。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留下來的一個個思潮、一段段的話。”
1960年代末,以張朋園為代表的臺灣學者對這段歷史做了“典范性”的研究。他的《立憲派與辛亥革命》面世后即被撰寫《劍橋晚清史》、《劍橋中華民國史》的作者們頻頻征引,成為清末諮議局、地方自治選舉研究的基本參考。歷史學者傅國涌說 :“張朋園先生的研究幾乎都有拓荒意義。一是史料扎實穩健,二是治史態度誠摯,三是史家之筆,一句廢話也沒有。”
張先生研究了清末到民國的4次選舉——“第一次是在1908-1909年,即晚清末年的‘立憲運動’,這是中國人首次嘗試學習民主,讓人民試著投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滅亡,民國建立,1913-1914年中國人第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