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平團隊“搶政治學者飯碗”?計算機輔助預測美國大選
“要不我做一個東西,干脆讓這些學者都失業得了!”唐世平團隊開啟了國內獨樹一幟的“計算機預測選舉政治的研究”。
我們從來不假設每一個選民都是理性的,每一次模擬都是準確的??茖W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不斷改進模型,不斷進步”。
(本文首發于2025年1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姚憶江
計算機通過大數據搭建選民模型,提前預測特朗普勝選。
57歲的唐世平不稱自己是“神人”了,盡管他領著十余人的團隊“比較成功地”預測了幾屆大選?!拔遗Φ膭恿χ饕翘魬鹱约旱闹橇ΓO限)?!彼詭ё钥涞卣f。
其實,唐世平算得上中國社會科學界最桀驁不馴的學者之一。十幾年前的訪談里,青年時代的唐世平話語“輕狂”,他自比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波普爾(Karl Popper),宣稱要成為“21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家之一”。
唐世平學術生涯的大轉向始于1995至1996年的“臺海危機”。那年,他從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及遺傳學剛剛畢業不久在做博士后,帶著“學生物不能救中國”的使命感,他從自然科學轉向社會科學。
后來,從國際政治、比較政治擴展到制度經濟學、政治(學)理論及計算社會科學的唐世平,開始“用計算機科學預測美國大選”。2013年復旦大學復雜決策分析中心成立后,唐世平試圖將計算社會科學引入政治決策,這讓傳統政治學界再次看到了他的“狂”。
雖然唐世平團隊在具體搖擺州預測略有偏差,但屢次命中總統當選人又讓旁人深感好奇:他為什么要用計算機預測大選?他們團隊是如何預測的?
“用計算社會科學搶政治學者的飯碗”
在中國社科院做研究時,唐世平思忖,國內傳統社科學界總是按資排輩,“資歷越老的教授越有話語權,這說不通”。
唐世平的學術生涯深受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Von Neuman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等學者的影響。他認為,許多復雜的決策問題應該需要技術支持。而類似于美國蘭德智庫等以技術主導的研究在中國的智庫當時幾乎不存在。
在唐世平眼中,戰爭、沖突和威懾等問題是一種“非常規復雜戰略博弈”——這些博弈涉及多個行為體、多個行為和行為規則,行為交互作用更加多元,甚至要考慮到行為體多個方面的得失,因此權衡得失異常困難。
“因為沒有技術支持,我們很多專家只是看看新聞、拍腦子做決策,他們的論斷缺乏數據、實證和模型支持?!碧剖榔较胍獮榈巧鲜澜缥枧_的中國做點改變。
2011年前后,他開始籌建復旦大學復雜分析決策中心。為了推演和預測“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