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有機會坐無人飛機上天嗎?丨開年十大猜⑧
答案:低空載人,eVTOL時機未到。
(本文首發于2025年1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辛省志
當下,低空經濟成為產業焦點。各大城市也爭相推進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商業載人飛行試點,多家公司的可載人eVTOL進行了試飛,有的甚至還獲得了民航局的型號合格證、標準適航證和生產許可證,還有公司宣稱2024年底前就有望推出“空中的士”服務。
但低空經濟中的載人無人機存在較大爭議:有人說載人無人機市場空間巨大,且通用航空帶來的附加經濟價值巨大;也有人認為載人無人機在經濟性和安全性上依然達不到要求。那么誰對誰錯呢?
載人無人機現狀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載人無人機是什么?從低空經濟來看,我國低空經濟是1000米以下空域,根據實際需要放寬到3000米以下。類似于低空經濟的概念是通用航空,美國的通用航空并不限制飛行高度,美國開放85%空域,并放開3000米以下空域管制,也就是說,美國人的私人飛機是可以飛到3000米以上,只是要提交飛行報告防止和民航沖突,而一般的小型飛機是可以飛到1000米以上高空。所以,實際上我國低空載人無人機是通用載人航空的一個子項。
其次,我國低空的載人飛行器,現階段在用的主要是直升機和小型飛機,且大部分飛行器以進口為主。根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用航空分會數據,2020年國內在冊的旋翼類飛行器當中,92.1%為進口,6.8%為國產,1%為合資。載人無人機尚未實現大規模商用。
再次,我國載人無人機是建立在我國龐大無人機產業基礎上的。大疆為首的無人機廠商依賴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在海外市場占據了很高的市場份額。在此基礎上,我國誕生了載人無人機。這些載人無人機企業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依賴于國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