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歸之橋
科幻作家段子期的南方周末AI同題小說。
責任編輯:劉悠翔
該配圖由馬一平根據《返歸之橋》中的關鍵詞用AI生成。
1
我見過無數座橋梁,橋梁架在江水、海水上,將此岸和彼岸連在一起。以前,橋是通車的,而現在,橋是智能的載體和延伸,我給爸爸解釋過很多次,他點頭表示懂了,可轉眼又忘得一干二凈。
當警報聲響起的時候,我還陪著爸爸在特護病房里看海上夕陽,黃昏時刻無限美好,他說他就像夕陽,正緩緩沒入地平線。
戴在耳后的AI助理提醒我,緊急會議將在二十分鐘后召開。
我趕回耀灣大廈86樓,這里是大橋智械系統智能工程組的辦公地點,出電梯后通往辦公室的路是一條空中連廊,能俯瞰海灣的絕美景色,藍色海面微波蕩漾,山巒與海洋如唇齒般相依,還有那座架在海洋上的耀灣大橋。
十幾分鐘前,事故發生了。站在百米高樓上,可視玻璃能將極遠處的景象放大至眼前,事故現場清晰可見。兩艘直升機正停在島上,接運傷員。
會議室內氛圍緊張,圓桌中央的投影展示出人工島路面斷裂、貨船破損情況及橋梁原始力學結構模型的全息影像。接著,何組長向我們通報了這起事故——
下午六點左右,一艘海上大型貨船靠近城市口岸,按照慣例,貨船的航行系統由耀灣大橋的智械系統接管,可是,貨船在與橋梁接駁時,出現計算誤差,船只行進速度沒按計劃降下來,導致貨船失控沖上人工島,島上路面斷裂,至少有五名工作人員受傷。
橋梁智械化系統中樞——人工智能“細路仔”立馬提出幾種修復方案,3D打印修復島面、調換船只接駁地點、開放人工島調度區域……它當然要為自己闖下的禍負責,組長召集開會,則是要選出最合適的一種。如果不在明早八點之前恢復正常秩序,恐怕會影響之后所有靠岸的船只和橋上的軌道物流,光是經濟損失就可能超過百萬,而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座大橋的未來。
整個晚上,我們都在為“細路仔”善后。
2
“細路仔”,在我和妹妹小的時候,爸爸總是這么叫我們,給兩個女兒冠以男孩的昵稱似乎能給他更多底氣。
爸爸是耀灣大橋初代工程師,他是地道的A城人,我和妹妹出生在B城,后來妹妹嫁去了C城,耀灣大橋正好將三座海灣城市連接起來。離家后,我和妹妹每周都會由這座橋往返,回家、上學,看望彼此。
很多年后,我接過爸爸的衣缽,主導開發大橋的智能系統,索性以“細路仔”命名,可是沒想到這個名字正昭示著它最大的優點和最大的缺點。
我們一致決定,啟動3D打印修復島面的工作,十小時內,暫停人工島上一切作業。
我要去一趟現場。從大廈出來便是城市口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