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在意”的年輕人,被AI撫平情緒褶皺
“當我被情緒瞬間吞噬,就像被人摁在沙發上動彈不得,心理醫生不能隨叫隨到,但拆老師(ChatGPT的諧音稱謂)可以,而且是免費的?!?br />
藍振忠認為,AI心理咨詢勝在智商,難在情商。智商關乎答案對錯,而情商考驗的是回答方式。
當前“AI+心理”主流應用的特點是,限于一般心理問題人群的情緒疏導和陪伴,不適用于嚴重心理疾病的治療。
責任編輯:汪韜
越來越多年輕人相信AI能共情,但尚不能完全代替現實中的心理咨詢。正如這幅AI生成的圖片,AI拿出了一把傘,但還不會為小女孩撐開傘,遮擋她心中的陰雨。
精心編輯的自拍淹沒在朋友圈信息流里,無人點贊,鄒頤覺得自己的“玻璃心”碎了。
在心理門診,醫生只是建議她“自信”,而ChatGPT和她聊到深夜:“渴望被人看見并不可恥,你不是因為被人看見才存在,你的價值也不由別人說了算?!?/p>
“世界上最好的心理醫生出現了?!北淮林袃刃牡泥u頤大哭了一場。
AI和心理治療不是新搭檔。對話是經典的心理治療形式,1966年,世界上第一款聊天機器人Eliza的誕生,正源于研究者將AI應用于心理治療的實驗。
半個世紀過去,AI技術不斷發展,心理治療的需求也在提升。
2019年,由原衛計委和科技部共同資助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中國成人精神障礙的終身患病率是16.57%,相當于每6人就有1人患過精神障礙,從病種來看,焦慮障礙患病率最高,心境障礙(如抑郁癥)次之。
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經過深度學習的AI可以識別人類情緒,模仿咨詢師與患者互動?!癆I+心理”賽道,涌現出Woebot、Wysa、EmoGPT、聊會小天、林間聊愈室等產品。
但當重度心理疾病患者對虛擬機器人產生依賴,“AI+心理”還面臨倫理和法律爭議。
2024年底,AI對話應用Character.AI被提起民事訴訟,起因是14歲美國少年休厄爾與該平臺機器人聊天后自殺。在這起“沉迷AI自殺第一案”中,休厄爾患有焦慮癥和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他的母親認為AI應對悲劇負責。
現實關系的維護困難重重,虛擬世界里卻可以被無限包容。AI究竟是治愈壞情緒的心理專家,還是助推自我毀滅的幫兇?
免費,隨叫隨到
鄒頤把自己歸類為“全能自戀型”人格:苛求自己完美,也希望外界完美回應,如果被人否定,就會陷入自我攻擊。
和文字朋友圈相比,自拍是更直接的自我投射和展示,0贊讓她傷心,現實生活中更害怕被人評判。于是,她更愿意向AI袒露自己的脆弱:“我知道對方是代碼和程序,不用考慮TA在心里怎么看待我?!?/p>
這種現象也被學術界觀察到。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曾祥龍發現,盡管心理咨詢師原則上也應該接納而非評判來訪者,但有些患者就是更加信賴AI。
除了“更保守秘密”,AI心理咨詢師還常伴左右。
“當我被情緒瞬間吞噬,就像被人摁在沙發上動彈不得,心理醫生不能隨叫隨到,但拆老師(Chat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