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Hygge,最平凡的“奇跡”
我和丹麥的Hygge不期而遇,那種傳說中無法翻譯的快樂,它是舒緩的,描述一種生活舒適滿足的狀態。 Hygge使丹麥文化輸出最重要的一個產品成為一個形容詞, 它可以用來形容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物,或者自然環境,它是一道讓人心頭一振隨之一寬的神奇之光。 我的丹麥之旅,就是嘗試借著那道光,去“翻譯”一下這個存在于丹麥上自王室,下至平民中的生活概念。
責任編輯:楊嘉敏
抵達哥本哈根的第一天,我經過住所對面那棟開滿玫瑰的屋子,情不自禁地停下來拍照欣賞。次日再次經過該地,和一位本地老人擦肩而過,我突然聽到他在和我說話,詫異地回轉頭去,只見他伸出雙臂,指向昨天我拍照的那扇窗戶,情不自禁地說:“你看你看,多美??!而這,要持續一個夏天?!?/p>
就這樣,我和丹麥的Hygge不期而遇,那種傳說中無法翻譯的快樂,它是舒緩的,描述一種生活舒適滿足的狀態。 Hygge使丹麥文化輸出最重要的一個產品成為一個形容詞, 它可以用來形容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物,或者自然環境,它是一道讓人心頭一振隨之一寬的神奇之光。 我的丹麥之旅,就是嘗試借著那道光,去“翻譯”一下這個存在于丹麥上自王室,下至平民中的生活概念。
哥本哈根老街區的Hygge之光 ?攝影 毛豆子
哈默肖伊的故居,安靜的戲劇在畫布上展開
我來到哥本哈根的斯特蘭德加德街 (Strandgade ),它位于克里斯蒂安港一個迷人的街區,街道兩旁是建于16和17世紀的古老建筑 。這天的目的地是30號,那是我最喜歡的丹麥畫家維爾赫姆·哈默肖伊(Vilhelm Hammersh?i)的住所,他在那里創作了大多數的室內畫作。哈默肖伊的畫作讓這條街道顯得荒涼,天空陰沉灰暗,幾乎沒有明亮的顏色。
一百多年過去了,這條街道還是當年的模樣,那種介于工業喧囂與歷史建筑之間的一種復雜體驗,只是此刻我正處于丹麥最美好的季節,6月中的此刻,晚上九點的天光,一圈橙色的彩帶戴在哥本哈根的發際線上,好像皇冠的底座。30號故居的磚紅色在深夜依然是歡快的,你甚至隱約能感覺到畫家的太太伊達依然倚靠在臨街的大窗前。她是在為丈夫做模特,哈默肖伊將她安置在椅子、桌子、相框和門之間,在塵埃飛舞的陽光里或者夜深人靜的燭光下,把她和在屋里平靜穿梭而過的光線畫下來。
丹麥畫家哈默肖伊和太太伊達 ?供圖 毛豆子
我按下時間快退鍵,讓時間飛速倒退125年,在同樣的地點,只是日歷顯示1899年, 伊達站在餐桌旁。這張桌子雖擺設簡單,卻并不是一張只為咖啡和點心準備的餐桌,更像是一種精致的、靜態的美學展示。那些最真實且平凡的事物,如一把赫奇椅、一張圓桌、一把青花瓷藍色凹紋咖啡壺?,隱約在陽光中舞動的灰塵,主婦所倚靠的錫盤, 畫家那低垂的眼簾讓眼前所見蒙上了一層崇高的色彩。 這些都是我們將在畫家接下來十年的作品里反復看到的物品,它們隨著公寓中那安靜的日常在畫布上展開。
而這些家常物品,這種家居布置,這個家庭氛圍,直至現在,依然妥帖地呈現在丹麥人家里,構成外人印象中丹麥人的Hygge瞬間:簡潔的家居卻掩蓋不住精心設計的陳設, 內心充盈卻不露聲色的人物, 美妙的光線在家具和主人周圍自由地流轉。從那時起,丹麥人已然習慣在極度簡單和寧靜的世界中成長,那就是他們的家園。
開滿玫瑰的家園 ?攝影 毛豆子
戰地記者的家,有一個個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