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的“大糧倉”與“北大荒” | 顧濤的2024年閱讀札記
中砂先生關注醇厚的“文雅”升騰的江南,我則更關注這股文雅氣質逐漸流散的江南。
責任編輯:劉小磊
《大慶:為了石油的建設》,侯麗著,張歡譯,北京三聯書店2024年6月
如今研究歷史的學者,基本都生活在城市之中,既然生活于斯,理應關注一座座城市的歷史。城市史研究在逐漸地升溫,然而研究的程度仍遠遠滯后于城市發展的速度。
2024年酷暑中,王中忱教授和我帶著同學們踏上北大荒的這片熱土,走進黑龍江三江平原上的11家現代農場,大家為新中國建設中起到“中華大糧倉”砥柱作用的這片黑土地深深地震撼。在烏蘇里江畔,望著一望無際的稻田,我們感嘆,從丁玲、艾青,到梁曉聲、徐一戎,多少耳熟能詳的名字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揮灑過熱血,他們是見證了中國飯碗如何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的兩代人。然而,歷史學界還沒有一部非常好的著作,將北大荒的建設歷程生動地展現給飯來伸手的年青一代。
我們討論到了同處這片黑土地上的大慶,這座為了能源而誕生的“城市”。哈佛大學的侯麗,已寫出了一部研究大慶油田如何成為新時代工業地標的專著。我隨即在網上下單,抵京后隨著書頁的翻飛,沉浸到了那個“干打壘”“大醬罐”“鐵人王進喜”的大慶模式中,“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慶精神躍然紙上。大慶是如何從俄國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圍堵中,從見招拆招到轟轟烈烈,在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建設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的?侯麗花了十年的時間查找檔案,實地調研,寫出了這部原創性的作品。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史書寫,是新一代歷史學家理應扛起的重任。何止大慶!何止建三江!我們的研究,與現代化的步伐,非常地不相稱。
《江南:中國文雅的源流》,中砂明德著,江彥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
江南史,積淀相對深厚,很多江南的城市已經有了自己的專史。京都大學就有研究江南史的深厚傳統,青木正兒的《江南春》,桑原騭藏《歷史上所見的南北中國》,宮崎市定《明清時代的蘇州與輕工業的發達》,丸橋充拓的《江南的發展》,等等,均是重量級名著。中砂先生這部書,顯然是接續了這一傳統,此書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在日本講談社出版,如今誕生了中譯本,可見其不衰的生命力。
中砂先生這部《江南》并非一味沉迷在江南水鄉的豐饒與優雅,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畫廊金粉,池館蒼苔,這些并不是此書的主角。中砂先生講,他的宗旨是在“重新審視江南文化逐漸占據優勢的過程”。我們從書中看到,15世紀末的蘇州,懷素《自敘帖》的真品,被文徵將跋文裁割了下來,裱在自己摹寫的仿作之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