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里的生菜種植大賽,會是農業未來的樣子嗎
從集裝箱里的生菜,到餐桌上的生意,集裝箱里的小小乾坤,或許會在不遠的將來,改變世界的面貌。
清晨,集裝箱里的燈光慢慢亮起,系統正在模擬大自然里晨曦時分緩緩變化的光線,以及強弱不定的微風。一排排種植架上的水培生菜,浸潤在人工溫光下,開啟新一輪的光合作用。
千里之外,解曉巍通過遠程傳輸數據,看到這些生菜的尺寸,已經跑贏團隊最樂觀的預期。他很高興——這意味著,集裝箱里小小的“植物工廠”正在按計劃工作,他們的理念和設計逐步奏效。
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2024光明多多垂直農業挑戰賽暨第四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現場。
過去五個多月里,在上海崇明的光明花博邨,六個這樣的集裝箱靜靜矗立,暗自較量。每一座集裝箱都是一個“小型農場”,集成了工業自動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農業技術,探索著設施農業最前沿的部分。
上海崇明,六支隊伍打造的植物工廠集裝箱。
這場大賽自啟動便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目光:每支隊伍需要在規定預算內將一只固定尺寸的集裝箱改造為“新農田”,并設計出生菜智慧種植方案。在16支隊伍的142位國內外優秀青年專家學者經過初賽角逐后,最終六支隊伍成功晉級決賽。而后再經過160多天的持續努力,決賽結果在2024年12月27日揭曉: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賽博農人隊奪得冠軍,其憑借精準的數據分析和智能調控,將集裝箱種植生菜的栽培面積生產效率提升到了0.33千克/平方米/天,而目前日本植物工廠領軍企業未來公司的該項數值為0.3-0.45千克/平方米/天。
上海農科院團隊則在約42立方米的空間中實現了一茬生菜超300公斤的產量突破,且綜合品相、食味俱佳,最終獲得本屆大賽二等獎和“最佳風味獎”。
解曉巍帶領的“葉菜俠隊”,因為種出單株重達460克的“菜王”,獲得“最高單株重量獎”。
比起名次和獎項,各隊在大賽中展現的技術、取得的突破,或許有著更遠大的意義。
正如大賽評委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賀冬仙所說,“植物工廠的技術創新,能夠讓我們看到未來農業的潛力?!蹦承┏晒?,或許也會成為相關產業投資的轉折點。
在植物工廠的科技探索背后,農業產業迎來翻天覆地的重構,智慧農業未來的模樣正在顯現——交叉的科學領域,多元的人才結構,全新的產業鏈,以及商業落地的巨大空間。
從集裝箱里的生菜,到餐桌上的生意,集裝箱里的小小乾坤,或許會在不遠的將來,改變世界的面貌。
集裝箱里種植的“優雅”生菜。
集裝箱里的“實驗田”
這是“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第四個年頭。
從往屆的草莓、番茄,到本屆的生菜,大賽延續了設施農業挑戰賽的主題,繼續聚焦AI種植,探索自主設計和建設集裝箱植物工廠,并在全人工光環境可控的集裝箱“植物工廠”內開展一種作物的種植比拼。
所謂植物工廠,是一種全新的種植模式,它能夠在高度控制的環境中,實現作物的高效、智能化種植。為此,六支參賽隊伍在過去五個多月里,在自己設計的集裝箱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每一個集裝箱都充滿了科技感,也都是一方新農業探索的“實驗田”。
賽博農人隊大膽地將冷源接入系統與冷凝水回收技術結合,采用了多源節能調控系統。在集裝箱內,他們通過冷源接入降低溫度,最大程度減少空調能耗。在生菜生長的明期,當箱外溫度低于箱內10攝氏度以上,或者在生菜生長的暗期,箱外溫度低于箱內7攝氏度以上時,系統就會自動啟動冷源。
賽博農人隊采用了多源節能調控系統。(攝影:李傲)
這一創新系統的價值在寒潮來襲時得到了驗證。通過啟動冷源接入系統,他們成功將空調的日能耗環比降低了56%。最終,他們的栽培面積和產量較上屆比賽分別增加了2倍多、6倍多,而空調能耗占比卻下降了近70個百分點,展示了在節能與高效之間的巨大突破。隊長楊浩表示:“如果將這套方案應用到大型植物工廠,每公斤生菜的用電成本可以降到行業領先的10度電以內,這讓我們看到植物工廠的可持續發展前景?!?/p>
相比之下,上海農科院團隊的設計理念則集中在光照和栽培架的創新上。他們設計了一種可移動的垂直吊掛栽培架,這個栽培架根據作物的不同生長需求,可以逐步展開,確保每一株生菜都能在20厘米的生長間距內茁壯成長。整個集裝箱內高達6層的栽培架,為1600多株生菜保障了充足的生長空間。為了確保環境更加適宜生菜的生長,上海農科院團隊還為集裝箱配備了獨特的燈光系統。紅光、藍光和紫外光分別對應著地上部分生長、根系生長和維生素C的積累?!敖涍^50天的悉心照顧,我們最終收獲了302千克生菜,超過預期一倍?!标爢T們驕傲地說道。
葉菜俠隊則采取了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設計思路,將植物生長的環境當作“家”來打造。在他們的集裝箱內,每個種植單元都配備了遮光簾,并精心設計了空調風管和通風系統,讓生菜在人工線性控制的環境下感受到“自然”的日出日落和清風拂面?!拔覀儼衙恳豢貌硕籍斪鋈藖碚疹?,想方設法讓它更舒適?!苯鈺晕≌f,最終的結果超出了預期,單株生菜均重超300克,“這也證明了我們的思路是可行的”。
綠葉先鋒隊則從空間利用的角度出發,突破性地省去“操作艙”,極大提高了集裝箱的空間利用率。通過創新的“新農田”模式,他們將集裝箱的空間利用率提高至2.8,相較傳統的田間種植方式,栽培面積得到了顯著提升。最終,綠葉先鋒隊以近290千克的總產量取得了比賽的第二名。隊員孫維拓表示:“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結構設計,力求將植物工廠技術做成世界領先的水平?!?/p>
“斜杠青年”的新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隊伍種植的同一種生菜,也呈現出了明顯不同的口感。
室墨司源隊的隊長熊元科逐一點評了各隊的成果:自己種的生菜整體光強比較弱,植物向上生長,葉柄有點長,吃起來葉尖最甜,越往下越脆,“有一點點苦感,但主要是脆”;綠葉先鋒隊的生菜是極致的脆,有一點甜;上海農科院隊的生菜很均衡,哪里都是正常的甜、正常的水;外形最顯著的是葉菜俠隊的生菜,特別大,口感也不錯?!拔液荏@喜,第一次認識到每個隊伍明明種的是同一種菜,但吃出來的味道完全不一樣,各有各的側重點?!?span>
大眾評審正在品嘗不同隊伍種植出的生菜。
而在不同的口味背后,則是風格各異的團隊,以及跨界而來的“新農人”。
這是熊元科第二次參賽,他本人正在上海交大攻讀工科博士。而室墨司源隊的10個人中,9人來自上海交大,1人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其中3位老師,7位學生?!拔覀儊碜圆煌瑢I,有能源專業的、建筑專業的、園藝設計專業的、計算機專業的,還有市場專業的?!?span>
第二次參加比賽的熊元科喜獲豐收。(受訪者供圖)
不同學科的師生,在植物工廠的新場景里,往往能碰撞出意料之外的火花,形成新的生產力。比如,熊元科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能源,在他看來,人的日常生活環境未必需要非常精準的溫濕度控制,“但那種以分鐘為單位的溫濕調整技術,對集裝箱里的植物來說,可能是有意義的”。
在葉菜俠隊的解曉巍看來,這種“跨界”的合作,正在極大提升農業的想象空間。他介紹,葉菜俠的8人團隊,“幾乎就是公司的團隊架構”,其中只有兩三位成員是傳統農業專業出身,其他成員則是從計算機、自動化甚至熱能這樣的專業跨界而來,甚至還包括財務人員。而解曉巍自己,則是學音樂出身的。
他進一步舉例說,“我們都知道植物生長要通風,可能在傳統的農業中,這是一個經驗問題,但在熱能專業的小伙伴看來,這是一件需要詳細量化計算的工程,其他領域的技術,正在快速進入現代農業,形成生產力?!?span>
葉菜俠隊隊長解曉?。ㄗ螅┡c隊員毛欣。(受訪者供圖)
綠葉先鋒隊隊員孫維拓也坦言,團隊成員都有各自的課題方向,大家扎根在單一領域,往往只專注單一角度、單一指標,卻很少從集成應用場景的角度考慮問題。而“集裝箱種菜”這樣的實戰項目,給了他們一次全新的體驗,能夠完整設計、改造集裝箱和種植葉菜,收獲頗豐。
農業的人才結構,正在飛速變化。
事實上,本次參加比賽的“新農人”們,大多有著多元化的高學歷。比如綠葉先鋒隊11名隊員,人均博士;賽博農人隊8名隊員中,博士占6席;上海農科院團隊10名隊員里,有4人是博士。
全新的農業,也在“催熟”全新的農人。
楊浩是所有決賽選手中唯一的“四朝元老”:“四屆大賽貫穿了我的整個博士階段,從在師兄帶領下做數據采集、核算工作,到如今帶隊參賽,它是推進我博士課題研究的原動力?!?/p>
在他看來,幾年的比賽,已經讓自己從一個知足樂觀的學生,變成了更加成熟冷靜的項目經理。在答辯現場,他甚至打趣地跟各位與會企業家“自薦”,希望今后有機會在農業新質發展上有進一步的合作空間。
年輕的“新農人”,正在把“種菜”變成一件很酷的事。
在生菜試種階段,每天需要對株高、株幅、鮮重、葉片數、葉面積等五個指標進行測量、記錄、拍照,做一次大約6小時,上海農科院團隊隊長苗辰說:“一個人太孤單就聽音樂,我都是關上集裝箱的門開功放,那些菜都跟我一起聽過周杰倫、夢龍樂隊和酷玩樂隊了?!?span>
上海農科院團隊隊長苗辰。(攝影:劉蕓)
技術商業的“一步之遙”
和每一顆生菜一樣,每一個心懷夢想的“新農人”,都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而看起來本應水到渠成的步驟,或許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波折。
熊元科就分享了自己的“意難平”。在本次參賽方案落地過程中,他們這個有點“書生氣”的團隊,就因為缺乏經驗和資源,導致原本在紙面上“看起來很美好”的方案,最終落地時出現了不少問題,效果大打折扣。
事實上,如何讓新科技落地生根,乃至帶來更大的產業革新,是藏在“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集裝箱里,更大的“野心”。
“植物工廠是農業數字化的前沿板塊,也是近年來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落地應用的活躍領域?!贝筚愒u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趙春江在頒獎典禮上表示,“我們相信,參賽團隊的創新成果能夠為農業科技的進步注入新的活力,也期待參賽團隊能夠將自己的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p>
事實上,從本屆比賽的項目設置,就能看出它與市場和生活對接的目的。
熊元科說,雖然連續兩屆大賽,比的都是“在集裝箱里種東西”,但上屆是在搭建完成的集裝箱里種生菜,而本屆則是需要團隊自行設計集裝箱,并且種植生菜,實戰性明顯更強。
因此,大賽既是一個不同背景的團隊交流思想、切磋技術的平臺,也是一個農業新技術與新思路的展示落地平臺。
解曉巍說,他們在大賽期間,每天基本都會接到3-10個不等的電話,咨詢產品溝通合作,“這讓我們覺得非常受用”。而在決賽終期評審時,還有客戶專程趕到現場看產品,“我們在現場一共接待了五組這樣的客戶,最遠的是從蒙古國來的”。
同時,本次大賽的不少科研成果,也已經被寫進論文或進入專利實審受理階段,有一些大賽的科研成果也已進行市場推廣。
比如,墨泉隊的參賽方案獲得了不少市場主體青睞,其正在與上海餐飲企業合作,嘗試種植健康綠色韭菜,目前處在試驗階段;公司還與中東企業嘗試種植羅勒、芝麻菜等沙拉菜品種,在泰國嘗試種植草莓等非熱帶地區常見水果,希望用技術滿足更多地區的不同需求。
而室墨司源隊也憑借出色的節能表現,吸引了企業的關注。熊元科說道:“武漢的一家農業企業,一個月有上萬度電的能耗,非常期待我們去合作,這讓我們挺開心的?!?/p>
在賀冬仙教授看來,植物工廠的產業化之路任重道遠?!半m然這個概念被叫得特別兇,但實際上真正產業化還在起步階段,這個是非常頭痛的一件事?!币虼?,她覺得這屆大賽的成果十分可貴:“(賽博農人隊栽培面積生產效率)0.33千克/平方米/天的數據,對我們是很有鼓舞性的,或許這屆比賽,能成為我們植物工廠產業投資的一個轉折點?!?span>
上海農科院團隊給集裝箱植物工廠內種植的“優雅”生菜補光。
她覺得,植物工廠不能單純地看產量和品質,更要注重商業模式的落地?!拔覀円恢痹谔剿魅绾瓮ㄟ^植物工廠來打造智慧農業的商業化方案,最終讓這些技術走向大規模應用,成為一個穩定、可復制的模式?!彼f,“我們希望它能進入到普通人家里,逐步降低成本,把這項技術的優勢帶給更多消費者?!?/p>
而在解曉巍看來,“植物工廠”這個當代智慧農業領域炙手可熱的方向,也是中國人在農業產業新的突破口?!叭~菜俠”背后的公司,來自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所在的濰坊,2020年成立以來,就專注于沙拉菜、中國菜、中草藥材、合成生物等綠葉草本類作物標準化生產工藝研究,目前其擁有多套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葉菜生產裝備體系,已經在日本、韓國、阿魯巴、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落地植物工廠模式,而他們未來的方向,也是堅定地“出?!??!拔覀兊姆N植集裝箱,已經賣到新加坡、日本這樣的地方,客戶根據我們的操作手冊,哪怕是零基礎的‘小白’,也能種出優質的蔬菜,這對新加坡這樣人口密度大、土地稀少、蔬菜種植成本高的地方,有很大的商業價值?!?/p>
他覺得,中國的“植物工廠”正在飛速崛起?!熬驮?024年,我們中國的設施農業裝備力量已經在荷蘭、德國的頂尖園藝技術展上,達到了非常大的規模。中國人已經可以去荷蘭建溫室。此時此刻,我們的工程師正在做一個羅馬尼亞的方案,種植羅馬生菜和羽衣甘藍,對方覺得我們和荷蘭公司的核心技術差別不大,但得益于中國的制造業產業鏈,我們的造價只有荷蘭公司的1/3左右?!?/p>
他說,和很多的歷史進程一樣,這也是一個“農村包圍城市”的過程。
小小的集裝箱里,藏著廣闊的市場,以及智慧農業無盡的遐想。
“葉菜俠”團隊種下的生菜種子已發芽。(受訪者供圖)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