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湖州看東坡:風物正愜意,災難已降臨
蘇軾的《湖州謝上表》說,湖州山水清遠,富足安寧,一向被視為優待賢者的佳郡,然而,有兩句話似有弦外之音,惹出災禍:“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謝表立刻成為靶心……
責任編輯:楊嘉敏
歡聚:未去先說饞涎垂
對蘇軾來說,湖州原本是歡愉之地,有許多賞心樂事留在這里。
熙寧五年(1072)十二月,杭州通判蘇軾被派到湖州出差。好友孫覺(莘老)時任知州,兩人經常唱和。蘇軾人還未到,詩已先至,《將之湖州,戲贈莘老》對湖州的清絕山水、鮮橘木瓜、貢茶魚鲙,如數家珍。既表示神往,又像在對主人羅列心愿清單:“顧渚茶芽白于齒,梅溪木瓜紅勝頰。吳兒鲙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p>
湖州之行,東道主接待得相當熱忱。從蘇軾的《贈孫莘老七絕》等詩可知,游青山綠水,觀鬧市燈火,聽官伎吹笛,看舟橫苕溪,樣樣都快心遂意。美食美酒令齒頰留香,被他施以濃墨重彩:“烏程霜稻襲人香,釀作春風霅水光?!?/p>
湖州愛山臺附近的東坡醉酒塑像 ?攝影 盧向前
觀覽墨妙亭的藏品后,蘇軾應孫莘老之請寫下《墨妙亭記》。此前在杭州他已應邀作《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揄揚老友的博雅好古,也闡釋自己的書法主張——他不認同杜甫僅推重“瘦硬”的標準,覺得筆墨的長短粗細,好比環肥燕瘦,各臻其妙。
《墨妙亭記》先介紹背景:湖州從東晉以來便是好地方,物產風饒,百姓知足,所以地方官大都樂于歌詠酬唱、游戲飲酒。孫莘老來湖州這年恰逢水災,莊稼歉收,百姓饑困,他大力開倉賑災,慰勞災民,又動員有余糧的富戶出力接濟,救活很多人。公務閑暇,莘老建成墨妙亭,搜集、購買“僵仆、斷缺于荒陂野草之間”的古碑斷石,匯聚亭中。
隨即開始議論:有人會說,萬物總會消散,即便金石之堅也會壞掉。至于功名文章,流傳后世,反而留存得更為久遠?,F在莘老卻用深檐大屋收藏碑刻,莫非近乎不知天命?
蘇軾自然有一番道理:“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陛防媳Wo它們,正是知天命而盡人事。萬物都有成壞,譬如人難免一死,國家有興必有亡。但君子依然要保養身體,盡量設法延年益壽,治國者也會竭力救亡圖存。
這是以悲觀墊底的積極、達觀。后世顧隨的“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態過樂觀之生活”,與之異曲同工。比起數年前在鳳翔寫的《凌虛臺記》,剛剛36歲的蘇軾,有了進一層的感悟。
墨妙亭 ?攝影 盧向前
墨妙亭起初建在知州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1990 年代復建于飛英公園東側。亭子僅有的小幅墻面上,嵌著蘇軾的《墨妙亭記》等碑刻。碑廊陳列了十多方元明清的古碑。
只曉得孫莘老的墨妙亭是深檐大屋,眼前這組建筑設計得或許更講究:青瓦重檐的方亭與碑廊、水榭,無縫銜接又錯落有致。背后樹蔭濃厚,前方池水淺淡。一人多高的景觀石上鐫著“墨妙”二字,輕靈俏麗,出自湖州書法家費新我。
墨妙亭幾經興廢。后人鍥而不舍,且營造得如此用心,與蘇軾“知命”的議論,恰好吻合。
戲謔:此事如何到得儂
如果要追蹤蘇軾的湖州足跡,愛山廣場不容錯過?,F在這一片是店鋪云集的商業區,但近旁的園林曲徑通幽、古木稠密,真是動靜相宜。我們搜索到一家評分很高的老字號湖州菜館,就在愛山廣場,名不虛傳。
宋代州署就位于這里,南宋官員筑有愛山臺,現存一塊平臺,隱身于濃密古樹旁?!皭凵健比∽蕴K軾詩《游道場山、何山》:“我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