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英國人如何成為“漢簡研究繞不開的人物”
學者馮立曾撰文總結英國漢學家魯惟一的學術貢獻,參與編撰《劍橋中國史》為其一。其二是魯惟一作為第一代漢學家之一,教學研究七十余年一直筆耕不輟,是西方漢學界最早重視中國古代出土文獻研究的頂級學者。其三,作為中西學術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經典翻譯介紹至西方。
魯惟一認為,歷史學者都肩負著兩種不同的使命,“一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出版學術著作,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為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提供借鑒;二是面向大眾,引領他們對自己的研究話題產生興趣,為普通大眾的知識普及做好引領。多年來,我自己關于秦漢史的研究都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早期歷史,讓更多的專家和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早期古代史,以便給他們提供一個可資比較的文化視角,進而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合作?!?/blockquote>責任編輯:周建平
魯惟一 圖/劍橋大學
在比較歷史中,有句俗語叫“兩漢兩羅馬”,指的是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的400年里,西方先后有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而同期的東方有西漢和東漢。西漢時期,張騫連通西域,亞歷山大帝的后繼者在中亞留下的古希臘文化遺跡躍入眼簾。東漢時期,班超派屬下甘英出使更西方的區域,抵達波斯灣,得知西方有個強國叫“大秦”,那就是羅馬帝國的東部領土。同時期的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在歷史上始終沒有正式會面。
如果處于發展巔峰的古羅馬,會晤鼎盛時期的西漢,會有怎樣的碰撞?《永恒之城與長安之城》就描述了這樣一段架空歷史——太子太傅韋玄成受命率使團出訪正逢內戰時期的古羅馬,而西塞羅為尋求支持來到漢朝,借助當時兩國頂級知識分子的視角,這篇文章描繪了他們的所見所思。
這樣生動的跨文化研究出自英國漢學家魯惟一和他的學生戴梅可主編的《中華早期帝國:秦漢史的重估》。魯惟一先后執教于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對中國秦漢史和漢代簡牘有獨到而深入的研究,把從古文書學的角度研究漢簡的方法推向新的境界。
2025年1月1日,魯惟一(Michael Loewe,1922年11月2日-2025年1月1日)辭世,享年102歲。2021年,在由國務院新聞辦和上海市政府主辦的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魯惟一和周錫瑞、葉嘉瑩獲頒“世界中國學貢獻獎”。該獎項創設于2010年,每兩年頒發一次,迄今為止獲獎的非華裔漢學家中,魯惟一是最年長者。
《中華早期帝國:秦漢史的重估》
永恒之城與長安之城
公元前49年,凱撒率領他的軍團跨過盧比孔河。西方的古羅馬帝國緊繃如弦。演說家西塞羅預見內戰即將爆發,決定去往東方避難。如果他走得再遠一些,那么他將抵達西漢的都城長安。在那里他會見到另外一場軍事勝利。同年,已經歸順漢朝的匈奴單于呼韓邪到長安覲見皇帝。
禁衛軍穿著厚厚的鎧甲,手持長矛利盾,威武地立于道路兩側,漢宣帝正以盛大的儀式和威嚴迎接那個曾是漢朝在北方最強敵國的元首來到他的帝都長安。
如果西塞羅見到這一幕,他是否會聯想到故鄉有名的“凱旋儀式”?在羅馬崛起的過程中,每逢大型的軍事勝利,強大的羅馬軍團都會簇擁著得勝歸來的將軍,將敵國首領和戰利品獻給羅馬人民,獻給羅馬元老院,獻給羅馬諸神。
歷史的真實是,漢宣帝在凱撒渡過盧比孔河的第二年去世。即便西塞羅真的東行至長安,他見到的會是尊奉儒教的漢元帝。漢元帝優柔寡斷,絕不會派遣韋玄成遠赴羅馬。永恒之城與長安之城的交匯,只能是歷史的架空。
兩個帝國的不同文明形態在全新的視角下被審視。這正是魯惟一的工作之一,他參與編撰《劍橋中國史》系列叢書,這是二戰之后享譽全球的中國歷史研究入門教材。這套叢書的前兩卷《劍橋中國秦漢史》和《劍橋中國上古史》,魯惟一從策劃到出版全程參與,歷時數十載,并撰寫了這兩卷的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馮立曾撰文總結魯惟一的學術貢獻,這套叢書為其一。其二是魯惟一作為第一代漢學家之一,教學研究七十余年一直筆耕不輟,是西方漢學界最早重視中國古代出土文獻研究的頂級學者。其三,作為中西學術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經典翻譯介紹至西方。
《劍橋中國史》系列是漢學領域編纂時間最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