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平無奇的鏟形門齒,蘊藏著祖先的生存之道
頭發直,易出汗,乳房小,這些都符合現代東方人(包括東亞人和美洲原住民)的體質特征。研究者認為,這是對東亞環境的適應:東亞地區以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冬冷夏熱溫差巨大。汗腺密集,出汗更多,有助于度過酷夏;較多的皮脂,能在冬季的干冷寒風中保護皮膚;特殊的乳腺,則可為嬰兒提供含更多脂肪酸和維生素D的奶水。由此看來,鏟形門齒只是個基因關聯的“附贈品”。而前面那些特征,才是這個突變基因被選擇出來的理由。
責任編輯:陳斌
《禮記》里有句名言:“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敝袊鴽]有猩猩,兩千多年前的《禮記》怎么會提到它?而且鸚鵡能說話這不稀奇,但從來沒聽說過還有哪種猩猩會說話。
會說話的猩猩和神農架野人,都是古人類嗎?
如今稱為“猩猩”的,是靈長目下幾種大型類人猿。其中亞洲有3種紅毛猩猩,現僅分布于東南亞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和周邊島嶼。在我國華南地區,也出土了史前更新世的猩猩化石,但進入文明時期后再無記錄。
實際上,中國古籍中的猩猩原本寫作“狌(shēng)狌”,后來才被寫成猩猩?!渡胶=洝吩岬健盃鯛踔嗣?,還說吃了狌狌之后,人會善于行走。三國魏晉到唐代的記載,有的說狌狌(猩猩)產于交趾(今越南北部),有的說它們產于四川地區。
除了猩猩,《山海經》中還有一個梟陽國:“人面長唇,黑身長發,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類似傳說到近代還流傳于華中地區,被稱之為“倒腳仙”:倒腳仙身材高大、腳后跟向前長,渾身長毛喜歡笑,笑時長嘴唇翻起來遮住臉。著名的神農架野人也是同系列傳說。梟陽和倒腳仙這些特點,很容易讓人想起幾種現生的猩猩,尤其是嘴唇很長這一點。而且黑猩猩和紅毛猩猩在看到人以后也確實喜歡做出“咧嘴笑”的表情——但這其實是他們在表示驚恐和威懾。
現存的幾種猩猩都比人類矮小,但傳說中的梟陽和倒腳仙卻很高大,這就讓人想起了曾分布于史前華南,于30萬年前滅絕的巨猿。其站立時身高可達3米,體重超過540千克,體型非常壯碩。但巨猿其實很少站立,而是以四肢行走,可能和大猩猩一樣指關節著地,指尖朝后——這就成了“反踵”和“倒腳”。
然而古籍中的猩猩能說人話,而且“人面狗軀而長尾”,這和巨猿完全不符。而且除了人科人屬成員,有史以來的其他靈長類,都發不出人類語言這樣的復雜聲音——于是一個更靠譜的猜想是,古籍中描述的這些神秘的類人生物,如果確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話,那么它最有可能原型是某種古人類——比如我們熟悉的北京人。
是北京猿人,還是北京人?
還記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