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樂是個什么筐?
劉索拉對把她歸入“世界音樂”,不高興,但也“沒脾氣”:“我們要不然就加入先鋒派,要不然就加入世界音樂,要不然就加入古典音樂,都是被品牌化,所以現在我就不爭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陳晨 朱曉佳
“世界音樂畢竟不是原生態音樂展覽。”上海世界音樂周創意總監林劍說。上海世界音樂周是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專門打造的。
5月5日,世界音樂周論壇上,英國音樂學家瑞切爾·哈里斯、BBC世界音樂大獎總監克萊爾·維特克爾和中國音樂家劉索拉、朱哲琴討論“世界音樂”的話題。有人感激“世界音樂”給了他們表達的機會,有人則不高興被歸入“世界音樂家”。
一個“世界音樂史”
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上,德彪西看了印度尼西亞的加美蘭音樂和印度的拉加音樂的演出,感慨道:“原來西方人追求的極致境界音樂,在數千年前的東方,早已存在。”
“世界音樂”概念起源于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一些現代音樂家想聽到歐洲主流以外的音樂,離開了大都市,跑到了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地,采風收集了兩千多首民間樂曲,以此為素材,用西方音樂的手法、形式創作,大量融入現代音樂的和聲手法,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音樂。
二戰結束后,一批思想前衛的美國流行音樂家從亞洲、非洲音樂中吸取營養,并把它們帶到自己的創作中。比如,甲殼蟲樂隊把印度的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帶到美國,和自己一起上臺演奏。滾石樂隊的吉他手布萊恩·瓊斯則制作了摩洛哥村莊樂師們的儀式音樂唱片,這張唱片后來被研究者們稱為是歷史上第一張“世界音樂”唱片。
在此后的歲月里,西方流行音樂不斷從他國異域的民間音樂中采集音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