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化原創榜·戲劇丨低谷中探尋新生
編者按:
責任編輯:劉悠翔
戲劇《一日三秋》劇照。資料圖
推薦人: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林潔(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呂效平(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藝術總監)
王翀(薪傳實驗劇團團長、戲劇導演)
北小京(獨立劇評人)
安妮(戲劇制作人,表演藝術策展人、評論人)
★年度戲劇提名:
《戎夷之衣》
這是一部非常當下的戲,也是一部關于人類永恒主題的戲。它討論的是:暴政時代(說的是秦滅六國時),是抵抗,還是依附,借以滿足自己的惡欲?這是一個能量飽滿的戲,它的能量首先來自對惡的表現,它把人性中的卑怯殘忍推向極致。李靜的臺詞雄辯深刻,于曉光的表演既細膩又具爆發力,香港導演黃龍斌給它帶來了我心中理想的風格:足夠靈動,足夠厚重。黃導是肢體表演教頭,但他服從劇本,只表現劇本,不改動劇本。難得!當下能夠走出國門的語言類劇作幾乎沒有了,而我相信這部戲可以在全世界演。(呂效平)
戲劇《戎夷之衣》劇照。李晏 攝
《萬火關》
不同于近年來試圖將戲曲、非遺、傳承等題材轉化到話劇舞臺的作品,此劇弱化了戲曲故事中的傳統范式,將靈魂賦予兩件物品——“靠”,給予沉默的歷史親歷者發聲的舞臺,借戲曲藝術的外殼去表達更廣義的藝術發展,以最微小的感慨輕聲拷問逝去的時代精神,這是此劇最真切動人的光彩。(北小京)
《虛影》
《虛影》是一場由胡璇藝編劇、何齊導演、李奎演出的當代劇場操演實踐。AI活了,程序活了,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作品冷靜銳利卻充滿掙扎,從編創到表演都可稱是成熟的青年佳作?!短撚啊返某尸F相當后人類,但它的可貴之處是點明了后人類這一全球當下熱門議題在劇場的適配法則:真正關注人類。(安妮)
《翻山?!?/p>
朱虹璇非常善于使用史實,她用史實增強她故事的可信性和詩意,但她的每一部戲都是當下的,關于政治、關于教育、關于法律,尤其是關于女性。這是一部為民國和當代女性喝彩與吶喊的戲,涉及諸多當代女性的焦慮?!熬湃恕钡谋硌菀恢痹谶M步,這個戲我覺得是“九人戲”中表演最貼切的。作為導演,朱虹璇更成熟了,節奏感在《春逝》里就已經很好,這一次手段更豐富,趣味也更幽默。整出戲不懈不澀,行云流水,張弛有度。(呂效平)
《翻山?!穭≌?。劇組供圖
2024年,中國戲劇市場延續了2023年下半年的低迷。
這一年,劇場類演出市場在演出總票房收入中的占比僅為21%,繼2023年的27%后再度下降。從絕對收入來看,2024年劇場類演出票房收入為119.29億元,相較于2023年的134.26億元,同比減少11%。(數據來源: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劇場委員會、燈塔專業版、保利票務共同出品的《回歸與重塑——2023年劇場類演出市場消費觀察》)
觀眾于經濟壓力之下削減文化消費開支。社交媒體引發的分眾現象,更是對票房雪上加霜。即便再有如《奧涅金》這般重磅劇目來華,也很難重現全民熱捧、競相追逐的盛況。媒介發展的洪流滾滾向前,讓從業者時常摸不著頭腦——不知何處會突然“爆點”閃現,戲票被一搶而空,而平日里費盡心力宣傳,戲卻滯銷。
觀眾的心態亦悄然生變。他們仿若疲憊旅人,只想尋覓輕松娛樂的戲劇作品,權作精神的短暫休憩之所。一些頗具深度、滿含創新的戲劇作品,恰似明珠暗投,得不到應有的認可與關注。
如此背景之下,大劇場與小劇場的境遇大相徑庭。大劇場內,制作奢華的舞劇、音樂劇趁勢而起,憑借令人目迷心醉的舞臺美學與娛樂屬性,攬獲大批觀眾,流量明星頻繁入局,亦成救市之舉。然而,“繁華”背后,是語言類作品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
小劇場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實驗性的小劇場作品,在公眾視野里日益稀薄??傮w而言,形式的創新大于內容的先鋒,創作者目光內收,專注個人化表達,一頭扎入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狀態,罕有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冷峻反思。
與此同時,AI技術闖入戲劇創作領域,既攜曙光,亦裹迷霧。部分作品借生成式AI雕琢劇本、譜寫樂章,為戲劇辟出新徑,也引發諸多爭議與思索:AI會否僭越篡奪人類藝術家的創造力王座?創作中又該如何精妙拿捏人與AI的分寸,以求和諧共處?
救市之年
南方周末:大家對2024年中國戲劇演出的總體印象怎么樣?
林潔:我2024年看的戲比往年少,主要的原因就是特別想看的戲不多,票價特別貴。2024年看戲看了111部,其中有折子戲29部,全本里影像23部、新空間10部、劇場49部。從中也蠻能看得出影像的流行、新空間現在發展的程度。
安妮:2022年底我很期待2023年的變化,事實上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后,到2023年5月,市場反饋還是很好的。但是勞動節假期回來之后,票就變得很難賣,跟同行聊,這種市場低迷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2024年同行都意識到要救市,但又似乎沒有什么很行之有效的辦法。我覺得過去一年是行業“病急亂投醫”的一年,出現了一些我一時不太理解的市場現象:年初英文版《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在非上海劇場核心區域的前灘31演藝中心駐場演出;流量明星包括張藝興、馬嘉祺等登上戲劇舞臺;之前的口碑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在2024年頻繁被觀眾指控假唱……從內部看,一切都可以說是救市行為,但始終不太奏效。
呂效平:印象還是整個戲劇趨向保守吧。比如說2019年孟京輝的《茶館》很多人不喜歡,我是非常喜歡,像那樣比較勇猛的戲,再也看不到。這一次我在烏鎮看到的《江云之間》,是一部戲劇觀念相當保守的戲。但是根據保守的戲劇觀念,這個戲做得相當好,我注意到,劇場的接受程度還是很高的,那么多人在那里淌眼淚,好像非常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