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統”為“一統”: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現代化轉型的理論思考
“通三統”為理解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了新的視角,三種不同傳統共同推動著中國公益慈善的演變,并逐步形成現代的復合型慈善模式,但其中也包含著不容忽視的沖突和張力。
責任編輯:鐘金秀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正經歷著從傳統向現代的深刻轉型。這一轉型過程不僅體現了對歷史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而且是對現代社會需求的積極適應。本文旨在借鑒儒家公羊學中的“通三統”概念,以期連接歷史傳統、現代理念與未來發展趨勢,全面審視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現代化轉型路徑。
學者甘陽曾在其著作《通三統》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指中國這個歷史文明共同體具有高度的歷史連續性,表現為每一個后起的新時代能夠自覺地承繼融會前代的文化傳統,這就是所謂“通三統”:“大一統者,通三統為一統?!薄巴ㄈy”這一概念確實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
在國家與社會的現代轉型中,一些學者提出在當代中國同時存在的三種不同的傳統。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傳統,即中國傳統文化或儒家文化;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傳統,即毛澤東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市場自由傳統,即鄧小平的傳統。這三種傳統在當代中國互融互通,構成了中國歷史和政治的連續統。這種思考對理解慈善的現代轉型具有啟發意義。在現代慈善的視野下,我們可以從“通三統”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傳統文化對公益慈善事業的影響
中國慈善精神的歷史淵源極為深遠。慈善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時期。我國傳統文化為現代慈善實踐提供了思想基礎。從道家哲學視角審視,以老子為典型代表的“善惡因果論”同樣蘊含著慈善倫理的傳統精神?!兜赖陆洝分刑岬剑骸疤熘?,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贝死砟钆c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存在內在的契合。
此外,佛教的因果觀念和因果報應理論亦實現了教化、勸善、救助的目標。特別是儒家慈善精神,以孔孟為代表,其倡導的仁愛思想、民本主義和天下大同理念,成為指導我們日常慈善實踐的關鍵文化思想。儒家文化中強調的仁愛與互助精神,為慈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慈善被視作一種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個人與社會組織均應積極投身于慈善活動,以援助弱勢群體。
社會主義傳統對公益慈善事業的推動
當前諸多關于慈善的主流價值觀的討論,其根源可追溯至百年歷史,特別是建國以來的社會主義傳統。這一傳統通過黨的政策和主流政治話語,對慈善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會主義傳統強調集體主義和社會公平,政府在慈善事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資源分配和社會服務,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確保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在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方面,社會主義傳統強調國家對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視和支持。
2024年,“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被納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這體現了黨中央對公益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經過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中國慈善法律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為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在追求社會公平與共同富裕的目標引領下,社會主義傳統致力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公益慈善事業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資源得以從富裕群體向貧困群體流動,從而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同時,慈善事業的發展也為社會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推動了社會服務產業的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貢獻了力量。
市場自由傳統對公益慈善事業的促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根植于社會主義傳統,同時作為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土化繼承與發展,市場機制展現出其獨特的特性。市場自由傳統凸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為公益慈善領域引入了多樣化的資源。公益市場化的目標在于重建市場在公益資源配置中的根本地位,促使公益事業回歸民間、回歸理性、回歸法治軌道。
在公益市場化的背景下,慈善組織通過競爭與合作機制,提升自身的運營效率與服務質量,以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商界精英的參與亦為公益市場化注入了先進的管理理念與運作模式,促進了公益慈善事業的進步。慈善行業與金融、科技等產業的融合日益加深,催生了“慈善+金融”“慈善+科技”等創新領域。在組織創新層面,市場自由傳統更傾向于基于共同興趣的自由結社形式,以超越傳統基于血緣、地緣、信仰和職業的慈善邏輯。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企業的討論與實踐正蓬勃發展。在慈善資源配置方面,除了傳統的資金和物資捐贈外,捐贈有價證券、股權和知識產權的情況日益增多。同時,定向募捐、公開募捐和慈善信托等多元化的資源籌措方式,拓寬了慈善資源的獲取渠道。隨著慈善事業的不斷進步,慈善運作模式正逐漸從零散的、一對一資助方式,向組織化、項目化、專業化的運作模式轉變。
中國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特征
在“通三統”視角下,現代慈善展現出一種融合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市場經濟特征的復合型慈善模式,這一模式深刻反映了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獨特特色與發展軌跡。在慈善實踐的現實運作中,“通三統”視角下的現代慈善事業呈現出以下特征。
首先,慈善事業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在繼承傳統慈善文化的基礎上,慈善文化不斷吸納現代元素,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慈善理念與實踐方式。其次,慈善事業倡導政府的引導作用與民間參與的結合。政府通過立法、政策扶持以及資源投入等方式,引導慈善事業的發展方向,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民間力量的參與,促進了政府與民間的良性互動。再次,慈善事業強調市場機制與社會責任的結合。企業和個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參與慈善活動來回饋社會,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最后,慈善事業指向社會治理與共同富裕的結合?,F代慈善不僅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和促進社會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
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現代化轉型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痹谌涨芭e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慈善年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慈善聯合會會長張春生在以“中國慈善行業面臨的形勢與任務”為題的主旨演講中也指出,慈善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用創新理論指導創新實踐。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慈善行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慈善文化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慈善價值觀念相融通,不斷推進慈善理論中國化時代化。
在現代,“通三統”的思想可以轉化為對歷史文化的認同和傳承。每一個新時代都要自覺地承繼融會前代的文化傳統,保持文化的連續性和認同感。當然,“三統”并非自然傳承延續關系,其中包含的沖突和張力如何“通”,是一個仍待深入討論的話題。
一是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時代已經變遷,且其內核強調穩定和諧,注重遵循傳統規范和秩序。而市場自由傳統則強調創新變革,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實際發展中,如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平衡的問題。二是個體與集體的張力。市場自由傳統強調個體的權利和自由,鼓勵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傳統則更注重集體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在現代社會,如何協調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既保障個體的合法權益,又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穩定發展,是這三種傳統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張力之一。三是中學和西學的張力。在強調文化自信的當代慈善實踐中,如何既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慈善觀念,同時吸收西方現代慈善的先進經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慈善文化漸成當代“華夷之辨”,也成為中國慈善事業轉型成功的關鍵。
? (作者周如南系中山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庫專家)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