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法蘭的造反
此書說到底是用史料向大理論造反,用清晰的結構和表述向大人物們造反。所以,行文雖然平實,其實無比刺激。
責任編輯:劉小磊
我有位修英國史的哥們L君,二十年前在愛丁堡大學做博士后,有回懶散病發作,半開玩笑問導師:要是你只讓我讀一本書,讀哪一本呢?他導師矜持地挑出麥克法蘭的《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麥克法蘭1978年發表該書時不過是個36歲的講師,在講究資歷的英國史學界只能算黃口小兒。L君始聞導師之言,自然偷偷跌眼鏡,可是翻閱后卻為之嘆服,壓于箱底,暗下決心等到退休沒事做時再把它細細譯出來,當做自己的代表性譯作。沒想到,此書去年由商務印書館組織翻譯出來。L君的人生大計劃因此泡湯了,可是漢語讀者早點讀到此書總歸是好事。
此書說到底是用史料向大理論造反,用清晰的結構和表述向大人物們造反。所以,行文雖然平實,其實無比刺激。它要廓清一個問題:從1066年威廉入侵到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的英格蘭究竟是怎么樣的社會。其結論直接挑戰的是由麥考萊、馬克思、韋伯、托尼、布洛赫等一大批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一致看法:老牌正宗的資本主義英格蘭“始于一個小規模的‘農民’社會,而在16世紀這個‘農民’社會逐漸瓦解,最后在其廢墟上誕生了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而且,大多數人都愿意以英格蘭史為最典型案例,闡釋資本主義經濟的歷程與特征、現代社會與政治的特性,以及各種與現代性、現代化有關的大理論,以至于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歷程正常與否,似乎都是相對于英格蘭而言的。
麥克法蘭卻聲稱:自己從未蓄意懷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