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闖王到洪天王
晴和姚雪垠同時提出了寫太平天國的選題,而且都是電影文學劇本。那一年,李晴26歲,姚雪垠46歲。誰也不曾料到,一年后風云突變,一個“反右斗爭”,改變了他們的創作計劃,也給他們帶來了絕不相同的命運
責任編輯:劉小磊
李晴小檔案
李晴的長篇歷史小說《天國演義》終于出版了。引起了我對一些往事和故人的回憶。
李晴,原名何鴻,安徽太湖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生于1930年。出身書 香門第,16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47年參加革命,1948年冬從故鄉安慶潛 入中原解放區。歷任新華社記者和地方報紙主編,業余從事文學寫作與歷史研究。由于他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和文學觀點,先后被戴上了“胡風分子”、“ 右派分子”的荊冠,“文化大革命”中又升級為“反革命分子”入獄勞改。1977年于獄中上書鄧小平,請以余生重寫“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的太平天國長篇小 說,鄧小平親筆批示:“寫一部這樣的作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應為他提供生活條件和創作條件。”隨后他被安排出獄,擔任鄭州市作協主席,又到廣州從事太平天 國長篇小說的寫作。
著有長篇小說 《天京之變》、《天國興亡錄》、《沒有陽光的城堡》,短篇小說集《明天我們去采三色堇》,中篇小說《我們放棄隱私權》等。2000年完成長篇紀實《天堂飄泊》。
半個多世紀以來,太平天國這段歷史一直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一是因為這段歷史本身的復雜和詭譎,二是因為人們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與之相關。
在文藝界,一直有人想用文學作品再現這一歷史悲劇,當時和李晴同時有了這一想法的就有兩位文壇前輩——馮雪峰和姚雪垠。風云變幻,半個世紀匆匆過去,到如今,只有李晴這個當年的“小青年”,在歷經磨難的半生中矢志不渝,拿出了這部一百二十萬字,堪稱獨辟蹊徑、別具一格的力作。
這是就小說而言。若說到歷史隨筆,就“無獨有偶”了,因為還有個潘旭瀾,和李晴走的是一條道路,得出的結論也大體一致。潘旭瀾的《太平雜說》近年來已經得到讀書界的推重,李晴的《天國演義》將和《太平雜說》一起,成為這一領域的“雙璧”,供人鑒賞品評。
53年前的舊事
1956年春天,中南作家協會武漢分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期間,同時開辦了一個電影文學講習班,由電影局局長陳荒煤帶領著名編導楊村彬、陳西禾等主持。當時每天看幾部影片,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產片,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國影片,還有美國的《魂斷藍橋》、《鴛夢重溫》和蘇聯的《第四十一》等等。這在當時可是極大膽的思想解放。陳荒煤會上會下動員大家寫電影劇本,支持祖國的電影事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晴和姚雪垠同時提出了寫太平天國的選題,而且都是電影文學劇本。那一年,李晴26歲,姚雪垠46歲。
當時正是所謂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