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晚睡的我,漸漸被睡眠評分“綁架”
我像以前在學生時期為了考試獲得一個好看的分數而不斷學習那樣,開始在網絡上關注睡眠知識,學習各種助眠好技巧。
責任編輯:溫翠玲
最近,我買了一塊智能手表。起初購買的出發點,是想要監測運動時的心率,從而更好地減脂健身。但就像為了提升學習生產力而買的平板最常用作看視頻、水墨屏的Kindle用來蓋泡面最順手,和很多其他電子產品逃不開的命運一樣,手表戴在了手上,我的運動次數卻越來越少了。
不過,我發現了它另外一個好用的功能——睡眠監測。
只要睡覺的時候戴著手表,無需刻意設置,緊貼在手腕皮膚上的手表傳感器就能自主判斷出我什么時候入睡和醒來,它甚至還能分辨出我深睡了多久、淺睡了多久,在睡眠過程中又醒來了多少次,并且在每次睡完一覺后,它都會對我這次的睡眠狀況給出分析和改善建議。
我從一開始覺得體驗非常新奇,到漸漸對這種睡眠監測產生了“依賴”。睡覺和吃飯一樣,是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對于身體精力的恢復必不可少。但自從工作之后,我的睡眠一直處于一種不太健康的狀態,好像無論睡多久,都總是覺得疲憊。有了手表之后,我就熱衷于每天一醒來去看看自己昨晚睡了多少分,試圖從手表的監測中找到影響我睡眠質量的原因是什么。
使用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我的深睡時間很少能夠達到2小時以上,深睡的連續性也僅僅在參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