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家上市公司,浙江靠什么沖到全國第二?
在浙江11個地級市中,除了舟山市,其余10個地級市上市公司數量均在10家以上,占比高達九成(90.9%),這一均衡布局在全國極為罕見。
責任編輯:顧策
歲末年初,各地經濟發展成績單陸續出爐,新一年發展規劃也隨之公布。
科技創新再度成為各級政府政策的聚焦點——從人工智能到低空經濟,從知識產權保護到推動科創與產業融合,從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到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新質生產力。
作為地方經濟的排頭兵、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質量對地方經濟至關重要。過去四年,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持續追蹤以上市公司為主的中國企業研發投入與科創活動,并從區域的維度觀察科創的作用和成果。
基于該數據庫,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浙江省以833家(不包括后期退市的公司,下同)上市公司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廣東。廣東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領頭羊,GDP、常住人口長期位居第一,其上市公司數量居首自然不出奇。浙江GDP排名在廣東、江蘇、山東之后,居全國第四,常住人口與土地面積也均遜于江蘇與山東,但上市公司數量卻力壓后兩者,位列全國第二。
浙江這一優勢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科技創新在其中又起到怎樣的作用?
從0到833家,科創一以貫之
中國企業大規模上市肇始于1990年代。中國企業資本市場發展史可分為三個階段:1999年之前為第一階段,2000年-2009年為第二階段,2010年-2023年為第三階段。
浙江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時間較早。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拉開了A股資本市場的序幕。在上交所當年首批上市的“老八股”中,來自浙江的鳳凰化工(已退市)就是八只股票中唯一一只非上海本地股。
第一階段為浙江企業的上市起步期,多數企業上市意愿與經營實力并不強,十年間僅有48家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廣東、上海則先聲奪人,同期各有超100家上市,北京超70家,江蘇、山東則各有45家、44家,浙江名列全國第四。48家浙江上市公司所處行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分別有8家、6家上市公司,占比近三成。這一時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