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婷,那些我們繳給《再見愛人》的感情稅
“為這一季的節目發聲上了熱搜之后,那一天就有四五家媒體來找我,大多數我都拒絕了?!?br />
“我通過觀看和參加這個節目得出的觀點就是:婚姻里的事、關于自己所有的事,不要寄希望于另外一個人、一本書或是一檔節目來給出答案……”
責任編輯:劉悠翔
像一場海嘯,《再見愛人》第四季憑借諸如“熏雞”“七個手機”等熱搜詞條和節目切片視頻,被推至遠超前三季的熱度,席卷了很多人的社交媒體首頁。
2025年1月16日,節目以三對嘉賓的“回門宴”宣告收官。播出四年來,有些東西在慢慢變得不同,比如有些人覺得如今的節目缺少了最初的浪漫、深邃與痛苦;有些人認為,某些東西則還是相似,比如落在嘉賓麥琳身上的討伐和審視,與第二季嘉賓張婉婷的遭遇如出一轍。
真人秀是一種媒介,在傳達婚戀觀、呈現親密關系生態等方面,《再見愛人》顯然已經成為國內現象級的節目。在這個過程中,熱度最高的嘉賓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某種或共情或投射的公眾情緒載具。與此同時,觀眾也被節目所呈現的內容來回牽動著。
又一場婚姻故事直播落幕,南方周末與曾處在“海嘯中心”的《再見愛人》往季嘉賓張婉婷聊了聊。盡管這尚不足以幫我們厘清這場狂歡的緣由,但在字里行間,一個女性共同體的輪廓再次現身。
張婉婷,職業經紀人,曾與丈夫、演員宋寧峰共同參加《再見愛人》第二季,其在節目中的表現引發許多爭論。宋寧峰在節目中再次向張婉婷求婚。資料圖
被網暴的愛人
采訪中,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存在著至少兩個張婉婷:一個是被觀看和討論的客體,另一個是參與觀看和討論的主體。嘉賓與觀眾,這兩個身份的重疊之處在于,張婉婷都真情實感地投入其中,也都因此上了熱搜。“我可能也不客觀。”她承認。
不過,我們想知道,當談起一檔處理婚姻情感糾葛的節目時,如果要求以“客觀”為討論的準則,那么到底有誰在遵守?又是誰應該遵守?
南方周末:離開《再見愛人》后,你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
張婉婷:說得好聽是我開始自省,說得不好聽就是經歷過網暴之后,我開始自我懷疑。有時候我看著女兒和兒子,會想我是一個母親,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聲音,但是我的孩子們希望自己的媽媽被這樣討論嗎?我并不是很喜歡這樣陷入自我懷疑。我以前不會這樣。
我還變得很難信任別人。我是情感先行的,一旦信任一個人,就會有一種向對方和盤托出的狀態。當時上節目也是因為信任節目組,和他們建立起了情感,不然我也不會在節目上呈現那樣的狀態。因為我起碼不是一個笨蛋啊,我還知道這是在面對鏡頭啊。但這不能怪別人,因為我就是這個性格,才會做這樣的事情,這是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事情。
南方周末:作為觀眾,你看節目的感受如何?每一期都看嗎?
張婉婷:作為嘉賓參加錄制過后,我基本每一季都會抱著非常期待的心情去看,但觀看的過程中還是會應激,所以不會每期都看。
節目不在播出期時,會以為這個事情沒什么,已經過去了。但節目一播出,它的熱度、討論,會把我帶回到當時被網暴的感受里,我會跳回兩年前的狀態。這件事我是最近觀看第四季時才意識到的。發言的時候,我也會偏向為被網暴的那一方說話,我可能也不客觀,我很難客觀。
南方周末:你會跟身邊的人討論這種被傷害的觀看感受嗎?
張婉婷:不會。我在生活里本來就是一個看起來比較堅強的人,不是那種容易吸引到別人關心的性格。而且兩年前的那段經歷,很難真的讓別人感同身受。所以當觀看節目讓我產生比較大的情緒反應時,我的表達方式可能就是大家看到的——發微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