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追星人
從17世紀開始 人們便對一望無際的宇宙產生了好奇。他們前赴后繼 用手上不斷成熟的天文望遠鏡 觀測人類未知的領域
從17世紀開始 人們便對一望無際的宇宙產生了好奇
他們前赴后繼 用手上不斷成熟的天文望遠鏡 觀測人類未知的領域
進入21世紀 從官方到民間 追星族日益增多 觀星力量越來越強大
英國天文學家哈雷(1656-1742)?!D/Kenny Ho 本刊資料庫
16世紀時,荷蘭人很擅長于制造透鏡,阿姆斯特丹市西南的米德爾堡有一位眼鏡制造商叫做漢斯·利伯希(Hans Lippershey),1608年某一天,他的一個學徒在玩耍中把一凸一凹兩塊透鏡放在眼前,意外發現遠處教堂的風標突然間就變得異常清晰起來。利伯希馬上意識到這是不得了的發現,于是他將兩塊透鏡安裝到了一根金屬管中,由此造出了世上第一架望遠鏡,這個好玩又有用的東西很快在歐洲流行開來。1612年一位希臘數學家建議使用希臘語tele和skopein的組合來稱呼這種儀器,tele意為遙遠,skopein意為注視。
伽利略沒看清,惠更斯看清楚了
就在望遠鏡發明的次年5月,意大利人、被后世譽為“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聽說了此事,他稍加思索做出了自己的望遠鏡—把一塊平凸透鏡和一塊凹凸透鏡放進了一根直徑4.2厘米的鉛管,并且將凹透鏡一端對準了天空,這次事件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天文望遠鏡。
伽利略望遠鏡 圖/Kenny Ho 本刊資料庫
伽利略和助手們在一起 圖/Kenny Ho 本刊資料庫
關于這一點頗多爭議,比如最近英國學者提出其實有一位托馬斯·哈略特(Thomas Harriot)先于伽利略數個月就已經利用望遠鏡觀測并繪制了月圖,但不管如何,因為伽利略在科學發展史上無法取代的成就與地位,人們只愿意將此殊榮交到他手中。
伽利略首先急于看一看的是近鄰月球,發現它坑坑洼洼布滿了環形山;接下去,他又觀測了太陽,見到有黑斑存在并且自東向西移動,由此明白太陽也在進行著自轉;他還發現了銀河里有著密密麻麻的大片恒星;1610年1月,他還逐次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不過很可惜的是,雖然伽利略發現了木星有“鼓起來的側耳”,卻至死不知那是光環,后世認為他可能罹患某種遺傳性的眼疾,因而視覺與常人有異。
1629年出生的惠更斯—在教堂里悟出鐘擺原理的人,極其熱衷于研磨透鏡,他造出來的望遠鏡比伽利略的強許多,終于在1656年看清了土星的光環,他還在1655年發現了土星的衛星泰坦。
德國著名天文學家開普勒(1571-1630) 圖/Kenny Ho 本刊資料庫
伽利略的望遠鏡以折射光線為基礎進行觀測,所以叫做“折射望遠鏡”。1611年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對其進行了改造,把靠近眼睛一端的目鏡和對準觀測物體一端的物鏡都設置成凸透鏡,由此將放大倍數提高了不少,不過人們發現,通過這種望遠鏡觀測天體,其周圍會出現一圈彩色的環,這其實是由于玻璃對于不同顏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而無法使它們在同一點聚焦而引起的色差。在伽利略的時代,人們還不知道這個原理。一直到1666年,艾薩克·牛頓用三棱鏡分解了白光,才揭開了這個秘密。1668年,26歲的牛頓親手制造了第一架5厘米長的反射望遠鏡,主鏡直徑只有2.5厘米。
發明反射式望遠鏡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1642-1727)?!D/Kenny Ho 本刊資料庫
追星人職業越來越龐雜
英國人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兄妹的追星故事非常有趣。他早年是個音樂家,除演奏管風琴及雙簧管外,也編寫過不少樂曲,可惜大部分已被人遺忘。1773年,赫歇爾用買來的透鏡制造出了自己第一架焦距1.2米的折射望遠鏡,后來又造了一架9米多長的折射望遠鏡。傳說威廉整天不停地磨鏡,騰不出手來吃飯,全靠妹妹卡羅琳一口口地喂。1776年他造出了焦距3米和6米的反射望遠鏡,1781年發現了天王星,因此名聲大噪。此人一生磨制出售的望遠鏡至少有76架,自用的反射望遠鏡最大口徑1.2米,為當時世界之最。這對兄妹追星20年,最后匯編成3部星云和星團表,共記載了2500個星云和星團,其中僅100多個是前人已知的, 還發現了雙星、三合星和聚星848個,成就非常驚人。
天王星的發現者、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1738-1822)?!D/Kenny Ho 本刊資料庫
有人種樹,有人乘涼
1856年在玻璃上鍍銀的方法被發明出來以后,反射望遠鏡發展更為成熟,20世紀初,鍍鋁技術更鞏固這一事實。1918年末,美國人喬治·海爾(George Hale)主持建造了口徑254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命名為胡克,它第一次揭示了銀河系的真實大小和地球在其中所處的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天文學家們奠定了哈勃的宇宙膨脹理論。30年后,根據海爾命名的口徑508厘米的反射望遠鏡也問世了。
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1889-1953)?!D/Kenny Ho 本刊資料庫
德國人伯恩哈德·施密特(Bernhard Schmidt)在1931年用一塊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鏡作矯正,與球面反射鏡配合,制成可以消除球差和軸外象差的折反望遠鏡,由于它視場大、象差小,成為了一種備受歡迎的巡天—亦即對星星做普查—的工具。
在技術方面折反式的望遠鏡日臻完美,由于兼具折射式和反射式兩者的好處,現在被業余天文愛好者大量采用,來進行天文觀測和天文攝影。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精進,他們中不少人能夠拍出讓學院派天文學家們也驚嘆叫絕的好東西來。
蒂埃里 · 萊格特(Thierry Legault)便屬其中翹楚,他第一次發表作品是在1994年,僅用一臺口徑13厘米的小型望遠鏡和一個CCD技術支持的數碼攝像機,就拍下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的場景;2006年9月17日,他拍攝的國際空間站和“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掠過太陽前方的剪影照鎮住了全世界人民,區區半秒鐘,捕捉到了兩個2.7萬公里時速的航天器和太陽的這次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