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家綠色“隱形冠軍”長成之路
2023年度,55家綠色“隱形冠軍”投入研發費用71.28億元,平均每家投入研發費用1.3億元,占當年營業收入的平均比例為5.33%,高于創業板上市公司2023年的平均值,以及A股整體的平均值。
我國綠色“隱形冠軍”呈現出年輕化、民營化、全球化、重研發等特點,業務觸角也正從水處理、固廢處理、土壤修復等傳統環境領域延伸到“新三樣”。
綠色“隱形冠軍”作為第一申請人共申請國內專利約7.74萬項,平均申請約108項,共獲批國內發明專利數量約1.08萬項,平均17.6項。
55家綠色“隱形冠軍”中,36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和營業收入保持了同方向的變動,其中19家企業實現了營業收入和研發費用的雙增長,17家企業的營業收入和研發費用則表現出雙下降。另外,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以及制造業中的綠色“隱形冠軍”領軍企業的凈利率表現比較搶眼。
(本文首發于2025年2月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綠色“隱形冠軍”很少與終端消費者產生直接聯系,公眾知名度低,但在行業內卻大名鼎鼎且擁有很高的話語權。
它們在細分市場領域處于產業鏈中上游,很少與終端消費者產生直接聯系,公眾知名度低,但在行業內,它們卻大名鼎鼎且擁有很高的話語權。
在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的眼中,它們就是“隱形冠軍”。
在中國同樣有一批“隱形冠軍”,被稱為“專精特新”: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特征的中小企業。202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突出強調了要“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稱呼有別,但“專精特新”企業確實是“隱形冠軍”的蓄水池?!皩>匦隆弊钤绯霈F在工業和信息化部2011年發布的《“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到2024年,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針對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梯度評價體系。
2024年初,深圳大學曾憲聚教授等人對兩百多篇關于“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的學術研究綜述發現,兩類企業存在十分密切的聯系,特征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主營業務聚焦、發展戰略專注、產品質量領先、創新能力優異。
“專精特新”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诖?,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將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1295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的182家“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作為總樣本,從中篩選出715家綠色企業作為子樣本予以分析??紤]到概念和定義的相似性,將總樣本企業統稱為“隱形冠軍”,將子樣本企業統稱為綠色“隱形冠軍”。
通過分析,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發現我國綠色“隱形冠軍”呈現出年輕化、民營化、全球化、重研發等特點,業務觸角也正從水處理、固廢處理、土壤修復等傳統環境領域延伸到“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
更年輕、更隱形、更民營化
綠色“隱形冠軍”企業多集中于東中部沿海地區。其中,環境產業較為發達的江蘇、山東,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廣東最為突出。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安徽位列綠色“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前五位,其中江蘇共有綠色“隱形冠軍”85家,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和甘肅的“隱性冠軍”的“含綠量”表現突出,綠色“隱形冠軍”占“隱形冠軍”比例均超10%。其中新疆77家“隱形冠軍”中有綠色企業13家,占比17%;甘肅62家“隱形冠軍”中有綠色企業8家,占比13%。
綠色“隱形冠軍”企業普遍更年輕。綠色“隱形冠軍”平均年齡15.9年,比“隱形冠軍”平均年齡小近2年。綠色“隱形冠軍”中成立超過15年的企業有382家,占比約53%,“隱形冠軍”中成立超過15年的有8198家,占比約62%。比較而言,綠色“隱形冠軍”無論平均年齡還是結構,都顯得更“年輕”一些,這與綠色產業本就是一個“年輕”的產業特征較為吻合。
需要指出的是,綠色產業是一個政策驅動型產業,2009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2011年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補貼、2014年燃料電池汽車政策補貼等政策的出臺,開啟了一波又一波綠色企業注冊的高潮。
我國一般將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為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四級,若以“國標行業小類”為“鋰離子電池制造”的綠色“隱形冠軍”為例,17家均在2009年之后注冊成立;再以2004年和2011年兩個注冊高潮為例,2004年注冊的41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