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城市能見度觀察:內容與精神原鄉的回歸
網絡流量的洪潮仍在,然而激流退去,城市傳播正在回歸優質的內容;人工智能的測算追趕效率,人們也在嘗試鏈接曾經質樸的“精神原鄉”。
(本文首發于2025年2月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4年9月12日,山西隰縣千佛庵(又名小西天),此地是《黑神話:悟空》取景地之一,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眾多玩家和游客的打卡熱地。
過去三四十年,許多地區憑借本地豐富的人口紅利和土地資源、借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雙重動力、實現了快速發展。然而,近年來,全球經濟貿易局勢陡轉,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遭遇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通過營銷手段提升能見度,進而開辟消費和文旅市場的新賽道,已成為各地發展的必修課。
從2024年初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到菏澤郭有才全網走紅,再到隰縣小西天景區游人如織,以及懷化曉華理發師的備受追捧,一系列縣域熱現象不斷涌現,成為城市傳播與經濟發展互動的樣本。
回首2024,從大城市到小縣域,從爆款目的地誕生和消費結構的轉變,從奔赴縣城到尋找精神故土,在一次次的樣本研究及報告的發布中,我們時刻站在動態的傳播視角,深度剖析城市傳播的變化。
我們發現,網絡流量的洪潮仍在,然而激流退去,城市傳播正在回歸優質的內容;人工智能的測算追趕效率,人們也在嘗試鏈接曾經質樸的“精神原鄉”。
城市傳播的意義遠不止制造一兩次網紅城市的流量變現,城市治理的價值也永不拘泥于利益角度的衡量。
“官方劇本”與“民間爆款”
城市營銷大致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市場文明帶來的自然營銷,即基于過去四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營商環境,以及底蘊豐厚的地域文化進行的營銷。大中城市如成都、長沙、合肥、泉州、中山、樂山,縣域及小城市如安吉、桐廬等,此類城市以自然形成的吸引力為主,輔以政府文旅宣傳的推動,形成一種可持續性的營銷模式。
另一種則是由政府主導的強營銷。以城市服務、城市效率為營銷熱點,創造“賓至如歸”的體驗感,如2024年上半年的哈爾濱、天水等。
大中城市通常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傳播平臺,能多渠道推廣,國際影響力更強。2024年海外網絡傳播力綜合指數前十名的城市中,北京、上海、成都、重慶、深圳等大中城市名列前茅。中小城市則帶來更加多元、豐富的生活場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地方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與特色美食。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也從被動“破圈”,選擇主動“蹭熱點”,實現營銷共贏。上半年,以哈爾濱為代表的兩座城市通過獨特的城市傳播策略,成功在城市傳播的案例中脫穎而出,給予后來者諸多經驗借鑒。
從“官方劇本”到“民間爆款”,“流量的盲盒”使得城市形象的推介有了更多意外之喜。
淄博通過包裝挖掘地域美食,在短視頻的推廣下迅速積累了大量流量。而后,通過一系列溫暖人心的小故事,如老板娘為趕高鐵小伙烤串、司機免費接送外地游客等,喚起了人們正向、積極的情感共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