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爭議與展望|2025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路在何方?
全球舞臺正在被注入新的不確定性。當ESG遭遇信任危機,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標準割裂、數據失真、利益博弈的深層矛盾,卻也映照出全球治理體系革新的必然方向。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ESG的前方挑戰是什么?
責任編輯:孫孝文
2025年正在穩步走來,這意味著人們已經站在21世紀的四分之一處。剛剛過去的2024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美國特朗普2.0時代的大幕剛開,但已簽署行政令宣布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聲音再次撕裂。日前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提到武裝沖突、極端天氣、經濟對抗、錯誤和虛假信息、社會極化被列為今年全球面臨的五大風險,多數都將影響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進程。
全球舞臺正在被注入新的不確定性,ESG“東升西降”背后的大國規則角力,ESG信任危機為何愈演愈烈?全球ESG強制披露如何倒逼企業戰略轉型?近日,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對談多位專家學者,共話2024年全球ESG政策、可持續發展的爭議、難題,以及對新一年的思考。
受訪專家(排名不分先后):
何今宇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副教授
郭沛源 商道咨詢首席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
李 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
周永章 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低碳產業技術協會理事長
孟 萌 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
施懿宸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
王元豐 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呂建中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董事
李 蜚 CDP全球披露聯席總監
一、國際ESG走向:2024年東進西緩,2025年需關注ESG“漂綠”
何今宇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副教授
2024年,中國在ESG信息披露政策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政策推動了中國企業ESG披露舉措和將ESG理念融入核心戰略和日常運營中;受政治和經濟阻力影響,ESG在美歐地區的發展放緩,多家企業退出氣候聯盟,ESG投資增速也有所放緩。
2024年部分涉及漂綠的政策
何今宇表示,縱觀2024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和舉措,國內外都在ESG披露和監管上有了多樣的突破(如上圖)?!捌G”可能會被視為影響公平競爭的誤導性行為,受到法律或行政法規的處罰。無論是在哪一個具體領域,“漂綠”通常有兩種類型:(1)夸大或選擇性披露實際行為;(2)承諾后不執行。隨著社會和公眾對ESG重視的增強,預期未來或有更多的企業呈現“空談”或“只說不做”式的“漂綠”,虛設很多ESG方面的政策或組織架構,但是沒有實質性的投入,這種方式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會尤其突出。
“2025年將是ESG回歸初心、回歸專業的一年。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圍繞ESG方面的爭議還會繼續,但這種爭議會是對將ESG意識形態化的一種糾正,企業也會更加務實地從風險管理和市場機遇的角度來看待、推行ESG?!焙谓裼钫f。
二、中國ESG趨勢:ESG的影響力逐步從資本市場擴展至實體經濟
郭沛源 商道咨詢首席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列為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并將“積極發展綠色貿易”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舉措。
郭沛源對此談到,可以預見,與綠色低碳轉型相關的ESG發展將在2025年有巨大發展空間:轉型金融標準及相關金融產品創新、上市公司轉型能力評價、碳測算和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全國碳市場擴容等,都很值得期待。
2024年部分地方政府出臺ESG政策
地方政府在2024年出臺一系列ESG政策,發文單位開始涉及非金融監管部門(如上圖)?!皬闹锌梢远床斐鲆环N趨勢,ESG的影響力逐步從資本市場擴展至實體經濟,最終落腳到實體企業的經營與管理。趨勢背后的原因,是出口貿易合規正在成為ESG發展的新驅動力?!惫嬖凑f。
郭沛源預計,雖然2026年部分上市公司才會被要求強制披露,但部分龍頭公司會在2025年開始探索實踐。三大交易所ESG報告指引中對雙重重要性分析的要求、對氣候風險分析的要求要如何落地,財務影響分析要做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三、ESG與貿易:歐盟規則或催生全球可持續貿易“新語法”
李 麗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歐美加大對可持續貿易的監管力度,以人權為核心的社會條款和以低碳為核心的環境條件全面融入國際貿易規則之中。
李麗對此談到,最具沖擊力的政策包括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指令(ESPR)、企業可持續性盡責管理指令(CSDDD)、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以及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等,內容涉及環境、社會和治理各個維度;其不僅影響產品本身,還影響產品從設計到最終廢棄全過程;不僅影響企業自身,也影響企業的供應鏈。
“2025年,最大的挑戰在于歐美各類涉及可持續貿易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相關技術法規和標準的綜合應用,要求企業全方位的重視可持續發展,包括企業自身及其供應鏈,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供應鏈;同時也要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各個維度,包括環境維度和社會維度。中國企業通常對環境的重視程度比較高,也正在形成競爭優勢,但在涉及人權、勞工等問題上,特別是供應鏈環節,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崩铥愓f。
四、ESG與氣候:氣候風險管理將重構企業ESG競爭力閾值
周永章 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低碳產業技術協會理事長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ESG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周永章親身參與了《零碳中國故事》在COP29上的正式發布。周永章團隊全程參加了“零碳島嶼”、“零碳鄉村”和“零碳城鎮”案例故事的整理、挖掘,也在COP29上向大家介紹,在中國的島嶼、鄉村、縣域乃至城市,均有一批典型代表以及實現零碳道路上的鮮活故事,力圖形成全社會參與低碳的氛圍和實踐成果。這不僅記錄了中國在氣候風險管理和ESG道路上的新成果和先進經驗,更是對未來綠色世界的期待和承諾。
“2025年,企業在氣候風險管理和ESG實踐方面面臨多方面的機遇。能源轉型迅速推進,能源轉型投資被列為優先議題。ESG債券以綠債和社會債券為主,將主要投向碳減排效益項目。國務院日前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完善全國碳市場法規體系,在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形成節能量約500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3億噸。COP29后,全球碳市場正式啟動,國內碳市場將有序擴容?!敝苡勒抡f。
五、ESG與雙碳:多樣化和碎片化并行的全球碳市場動向
孟 萌 澳門國際碳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
碳市場作為覆蓋范圍廣泛的經濟工具,其與綠色金融、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構全球低碳轉型的格局。根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4月,約有38個國家級司法管轄區和24個州、地區或城市正在運行碳交易市場,呈現多層次的特點,碳交易已成為碳減排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也是在2024年,澳門碳交所成立,作為中國唯一一家由社會資本牽頭設立于境外且獨立專業的碳交易所,為國際資本參與中國碳市場提供了平臺,將全球氣候相關產品及機遇連接起來。
“全球碳市場正呈現出多樣化和碎片化并行的復雜格局?!泵厦日劦?,目前全球碳市場主要分為強制性碳配額市場和自愿碳市場兩大體系。在強制性碳配額市場方面,中國的全國碳市場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和規模顯著提升;而歐洲碳市場雖維持較高流動性,但受地緣政治及能源結構調整影響,碳價波動較大。在自愿碳市場領域,美國市場在機制創新和金融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盡管今年一開年特朗普政府就宣布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但其私營部門、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在自愿碳市場領域的創新活力并未減弱。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雖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他們也正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碳市場路徑。
孟萌表示,隨著中國在全球碳市場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其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提升不僅是自身綠色轉型的內在需求,更是對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面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中國正在積極探索更具創新性的碳交易機制。她強調,澳門作為國際化的自由貿易金融港,是中國鏈接全球的重要窗口。在“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合作框架下,澳碳所重點關注巴西、葡萄牙等葡語系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市場,這些地區的企業參與交易的熱情很高,市場活躍度持續提升。在全球碳中和目標的驅動下,新的市場機制、合作模式和國際標準將不斷涌現,更多國際參與者將加入該行列,共同推動全球碳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六、ESG與金融:2024年是從綠色金融到轉型金融的元年
施懿宸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
2024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目錄是在《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的,文件標題中已體現新增“低碳轉型”這個概念,標志著從僅僅支持綠色項目到廣泛支持高碳行業向低碳轉型的轉變。
施懿宸指出,2024年,是從綠色金融轉型到轉型金融的元年。轉型金融包含五大要素:標準、披露、激勵、產品和公正轉型,其中標準包含了在目錄準入基礎上疊加動態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這是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重要區別——綠色金融只要符合綠色目錄即可,而轉型金融則需要額外設定KPI來達到目標。此外,與綠色金融相比,轉型金融的信息披露更為重要,需要通過信披過程來驗證能否達到KPI的承諾。
轉型金融通過KPI的動態治理與穿透式披露,將可持續發展從“技術合規”升級為“進程可驗證”的系統工程?!疤貏e是對于傳統產業而言,實現綠色低碳不僅需要技術和資金的支持,還要有明確的標準和逐步推進的策略。轉型金融涉及金融、環保等多個領域和部門的密切合作,在設定相應指標時,需深入理解相關行業,例如,水泥行業這樣的高碳排放行業也能獲得轉型金融的支持,體現了轉型金融的廣泛適用性和對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視,這也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具備跨行業的專業知識?!笔┸插氛f。
七、ESG與AI:讓AI來評估ESG、賦能ESG
王元豐 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24年被看作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關鍵一年,人工智能與ESG的結合進一步加速。對于企業而言,創新和科技支撐是實現綠色低碳目標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AI技術不僅為ESG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做好ESG,離不開技術的支撐。王元豐提供了一個想法:在傳統企業里,ESG工作所涉及企業內部的部門龐雜,若把ESG和科技創新結合起來,相應地企業就有可能有效提高重視度?!鞍l展ESG,可以擴大創新業務、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水平”。讓人工智能來評估ESG,也得到了很多新的評價指標。
但是,一鍵生成ESG報告并不可取,全部交給科技,便會偏離 ESG 所倡導的經營理念與模式變革的初衷?!癆I能夠通過分析和預測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和實施ESG策略,從而提升其社會責任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AI技術的應用也面臨著數據質量、判斷能力等技術挑戰。對待技術,一定要努力讓其正面效應發揮最大,要樹立更好的觀念賦能ESG?!蓖踉S說。
八、ESG與DE&I:社會議題需要一場“可信度革命”
呂建中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董事
DE&I(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多元化、公平與包容)被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支持者認為,DE&I能夠通過提升社會資本為企業帶來創新溢價與風險對沖能力。質疑者則指出,DE&I的實踐往往陷入“成本沉沒陷阱”。
2024 年,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重視吸引多樣化人才、留住核心員工以及為員工職業發展創造公平機會。呂建中談到,DE&I是否真的帶來價值、是否提升了效率?靈活辦公是否真的適合不同的企業?處于探索中的DE&I仍面臨爭議,近年來DE&I的實踐步伐也有所放緩。有一些指標是直觀的,如性別比例,但有更多指標是間接的,尚未量化衡量;此外數據規模也非常有限,難以形成準確適用的基準線。應當結合ESG標準,進一步對相關指標進行深入研究、形成衡量依據。
“DE&I的舉措必須與提升企業的可持續商業能力、韌性和競爭力緊密連接,必須成為公司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公司在啟動和實施DE&I計劃時,需要建立起符合所在行業、所具有經營特征、所處發展階段的明確的基準線,通過技術創新、金融工程與制度設計的協同(而不是孤島部門、不是碎片項目)來建立DE&I戰略?!眳谓ㄖ姓f。
九、ESG與數據:ESG評級并非“法外之地”
李 斐 CDP全球披露聯席總監
2024年,全球強制性可持續信息披露主流化進程不斷加速,同時各披露框架間也在積極探討互操作性。CDP在2024年已將其企業氣候問卷與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完全對標。2024年底,CDP與歐洲財務報告咨詢小組(EFRAG)共同宣布其問卷內容與《歐洲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 ESRS E1氣候變化》具有高度共性和互操作性,并計劃在2025年進一步加強CDP問卷與ESRS的對標,這將有助于參與披露的企業做好與氣候標準的充分對標準備。
中國企業氣候披露水平在逐年提升。以排放指標披露為例,CDP數據顯示,在2024年,39%的中國企業向CDP報告范圍三(價值鏈排放)相關信息,該比例略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42%);披露運營端排放(范圍一和范圍二)的中國企業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上表明中國企業已具備排放核算的良好基礎,并從管理自身運營排放向價值鏈排放擴展。李蜚表示,不少企業過去在CDP平臺披露時僅是被動“交作業”,但隨著監管要求的加強,企業開始積極主動披露,并通過這一實踐識別風險與機遇。良好的ESG實踐不僅能夠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還能通過改善供應鏈管理和加強客戶關系等方式,實現正向收益。
李蜚談到,目前全球有超過600家ESG評級機構,其評級質量和一致性面臨重大挑戰。ESG評級未來可能并非“法外之地”,隨著全球監管趨嚴,ESG評級機構將面臨更高的透明度和中立性要求,這有助于提升投資者對ESG金融產品的信心。
參考資料:
1.Global Risks Report 2025,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 2024-2025.
2.Harvard Law School Foru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Climate and Sustainability Regulations: 2024 End-of-Year Review, January 26, 2025.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