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⑩:影響照護倦怠的三個決定因素

編者按:

幾個月前,北京大學教授胡泳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的經歷被媒體報道,在社交網絡成為熱點。高齡失能老人照護,并不是胡泳教授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高齡失能老人需要照護,這也成為整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

家庭照護是中國老年人照護的主要方式,家庭照護也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寫系列文章,以親身經歷和學理思考,探討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十篇。
當家庭照護者為了滿足日甚一日的照護需求而感到不堪重負時,就可能產生倦怠。這可能嚴重影響照護者生活質量甚至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削弱其對親人的照護能力。

責任編輯:辛省志

我們一般把照護者分成兩類:非正式照護者和正式照護者。非正式照護者指的是家庭成員或朋友,他們在沒有經濟報酬的情況下為親友提供照護;正式照護者則是與醫療或社會服務系統相關的受薪照護提供者。

在文獻和媒體中普遍認為,作為非正式照護者,個體會面臨較大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風險。盡管這一共識受到某些挑戰——例如有研究發現,照護可能帶來有益的健康和福祉結果——但主流觀點仍然相信,非正式照護在許多方面可能是一種使個體承受壓力的經歷。

如果壓力長期存在,就會導致照護倦怠。如我曾說過的,它是長期承擔照護責任的人因身心持續高壓而產生的一種情感、身體和精神上的極度耗竭狀態。當家庭照護者為了滿足日甚一日的照護需求而感到不堪重負時,倦怠就可能產生。它并非簡單的“疲憊”,而是一種可能嚴重影響照護者生活質量甚至身心健康的綜合問題,同時也會削弱其對親人的照護能力。

照護倦怠的三維理解

倦怠是一種面對慢性壓力的三維綜合征,三維指的是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這一概念主要用于研究工作當中的幸福感,通常發生在那些與他人以某種方式互動的人身上。

工作倦怠綜合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情感耗竭感的增強。隨著情感資源的耗盡,工作者感到他們不再能夠在心理層面上奉獻自己。另一個方面是人格解體,即對照護對象產生消極、玩世不恭的態度和情感。這種對他人冷漠甚至是非人性化的看法會導致照護者認為,他們的照護對象遇到的麻煩是應得的。第三個方面,個人成就感減少,是指傾向于對自己進行負面評價。照護者可能對自己感到不滿,對工作的成就感到不滿。

倦怠是職場大忌。不論是何種職業,倦怠可能會對工作者、客戶以及組織的更大發展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會造成服務質量的惡化,也是構成工作流動、缺勤和士氣低落的重要因素。此外,倦怠似乎也會導致個人功能障礙,包括身體疲憊和日常問題的增加。

1986年,關于非正式照護中的倦怠首次出現在珍妮特·艾克伯格(Jeanette Y. Ekberg)等人的一項研究中,即所謂“配偶倦怠綜合征”,因為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的配偶表現出了類似于正式照護者(也即照護是這些人的受薪工作)的工作倦怠癥狀。盡管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長期以來未受到廣泛關注。然而,自21世紀第一個十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調整倦怠的測量方法,以評估非正式照護者的壓力。2019年,皮埃爾·杰瑞恩(Pierre Gérain)和伊曼紐爾·澤赫(Emmanuelle Zech)提出一個理論框架,叫做“非正式照護整合模型”(ICIM,T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