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幫農民工討薪記
潘志源死后,工友們從他身上只找到了1塊5毛錢以及工地的一些“飯票”。他來工地35天,每天出的都是全工,但沒見到一分工資。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朱慧靈
一群以社會學專業為主的北京高校學生,他們幫猝死的農民工家屬,與建筑商談判賠償;幫工資過低的農民工談判合理薪酬,在談判成功后唱起《討薪之歌》。他們看到了以前所無法想象的農民工生態……
“五一”勞動節后的一周,2009年5月8日晚,北京近郊“西山華府”馬連洼工地的8名工人拿到了44天的工資。欠薪、討薪、妥協,這是一出在建筑工地長盛不衰的戲。不過,在馬連洼工地上,戲的主角除了工人外,多了20名大學生。
張慧鵬,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三學生;林自存,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研三學生;徐洪業,北京科技大學大四學生;劉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在和香港“大學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SACOM)”合作之前,他們就開始了對北京建筑工地進行了一年多的探訪。
探訪結果和SACOM針對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商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發布的報告《建筑業民工,21世紀的“包身工”》基本一致。在一年多的調查中,他們和馬連洼工地的三次“交鋒”最為引人關注。
農民工猝死,大學生幫助索賠
西山華府,這個位于北京近郊西北旺鎮的房地產項目將要建成高檔住宅區,市場售價約在1.8萬元/平方米。從遠處望去,工程主體已經初具規模。工地旁邊的一排活動板房,就是工人的宿舍。
該工地57歲的民工潘志源在3月22日這一天猝死了。死前一天,他還在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