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與國漫一起走過丨記者過年
漫畫行業如此落寞,襯托得“國漫崛起”這一錯訛說法更為荒誕。
責任編輯:李慕琰
隨著紙刊沒落,多本曾風靡一時的國漫雜志相繼???。(資料圖)
立春那天,我從柜子里清理出幾十本舊雜志,封面花花綠綠,全是各種漫畫人物畫像,四周環繞著的那些創作者的名字,曾陪伴我初一初二的年少時光。
那時,雜志總是從報刊亭買來的。我只需在每個月固定的日期,走到距離住處500米左右的小亭子前,用目光搜索攤位上有沒有新刊到貨。有時找不著,還不死心,便詢問老板,得到的回答多半是,還沒到。似乎也有幾次特別晚的情況,于是小讀者天天跑去“守株待兔”,最后將書捧在手里時,滿足感也倍增。
有個戴眼鏡的女同學和我一樣愛看漫畫,我們偶爾會一起去買雜志,她追的那本偏少年漫,我看的多是少女漫。因此,她自然而然地對王小洋、于彥舒等創作者更有感情,而我的書柜里依然放著客心、夏達等人的單行本。
已經記不清最初入坑國漫的原因,只知道我們趕上了漫畫雜志發展的好時候。典型例子如漫友文化,2010年前后處于高峰期時,旗下有兩本周刊、一本旬刊、兩本半月刊同時出版。
看得多了,我開始手癢,買來彩鉛,照著喜歡的圖依樣畫葫蘆,一開始是臨摹,慢慢地變成自己畫。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