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錦 | 來自金庸的懷舊
真正的作家,敢于直面這殘酷的真實。而金庸是幻想,甚至是虛飾。這是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的一個基本區別。
責任編輯:劉小磊
電影《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劇照。
隨著徐克執導《射雕英雄傳》電影的開映,一代人的懷舊被喚起。這代人多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一代還眷念著古典的名著,下一代便匆匆掠過當代,走向文學的終結。如此切近的懷舊感,竟來自金庸,其意義值得反思。
我無意評判各時代的高下,只是身處時代之中,不能不被裹挾著經歷、思考,而我,正是七零后人。金庸流傳到內地是1980年代,巨大的影響力持續了十數年。其實早在海外的華人圈,金庸已經流行快三十年了?;蛟S,我們等待得有些久。失序算不上好,卻也不見得完全不好。舊秩序破壞了,很多美好不再有,但從歷史的長遠看,這是免不了的陣痛,新生命很快就會到來。只是時代的陣痛,往往吞沒掉一代人中的大多數。不妨講個自家的例子。我的父母成長在計劃經濟下,視市場經濟如洪水猛獸,對之他們用著一個很有時代烙印的詞——“投機倒把”。少年的我出于歷史的興趣,喜歡搜集一些小古董,比如,古錢、磚瓦,時常去逛當時所稱的“黑市”。因為沒有經濟來源,想擴大藏品就不得不參與交易,很快,我“投機倒把”的行為被父母知道了。受到多次嚴厲的體罰后,我最終離開了那個市場。眼看著“投機倒把”的觀念成了被時代丟棄的老皇歷,留下的伙伴們致了富,自己卻走了和父母一樣終身清貧的工薪生活之路。有時也會想想,機遇對我公正嗎?
失序免不了帶來公正的缺失,在呼告無門時,能夠寄托的只剩下了幻想。當這成為一代人中大多數的訴求時,文學就會回應。我們翻一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