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時節|通草畫鬧元宵圖冊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便迎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在這一天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還有舞龍、舞獅、飄色、花燈巡游等民俗表演活動,又被稱為“鬧元宵”,以此祈求平安順遂和五谷豐登。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通草畫鬧元宵圖冊》較為完整地描繪了廣東元宵燈會巡游的場景,向人們展示了精巧絕倫的廣東民間工藝及表演藝術,表達了人們對生活、勞動的熱愛及來年豐收的愿望。
通草畫鬧元宵圖冊
年代:19世紀
質地:紙本水彩
尺寸:縱19厘米,橫29厘米
畫面中融合了醒獅、舞龍、沙灣飄色、大良魚燈及潮州花燈巡游等廣東元宵燈節習俗,題材有龍鳳、祥瑞鳥獸、歲時花果、水生動物、戲曲故事人物等,有“太平有象”“福報平安”“年年有余”“龍頭鳳尾”“好頭好尾”等美好寓意。
清嘉慶年間,兩廣總督阮元《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兵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p>
圖冊中出現的魚燈制作步驟如下:先以竹篾扎成魚形骨架,捫上明紗,繪染魚鱗和魚鰭,再點燃燈燭,如紅鲹、黃花、獅子鱸等紅黃色的魚,用大號煤油燈,取其光近紅黃色;鯉魚、鯪魚、馬鮫等青黑色的魚,則用瓦斯燈,取其光近青白色。亮起燈來魚燈通體透亮,色彩鮮艷,栩栩如生。一個魚燈重十余斤,游行時,舉燈人擎起燈柱和活動的吊鉤使魚燈隨著步子搖晃,恍如活著的魚兒。
請旋轉手機橫屏觀賞《通草畫鬧元宵圖冊》。
? 南方周末
學習強國廣東平臺
廣東省博物館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