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愛東:創造力不是逼出來的
編者按:
事實上真正有原創力的、有創造力的人,在這樣一個形勢里面,他可能被逼到文章發不了,沒有地方可發。所以這個時候就看誰的活動能力更強了,很可能活動能力強的人,就把那些有原創力的人擠走了。
責任編輯:李慕琰
由于學術期刊看中引用率,青年學者在發表成果時經常遇到困難。(視覺中國 圖)
《蛋先生的學術生存》出版之后,施愛東收到了很多來自學術界的反饋,朋友們說得最多的一個關鍵詞,就是“講真話”。他的書里講了很多關于學術界的“真話”,這些真話以往只存在于“青椒”們的酒局吐槽里,但是到了施愛東這個年紀,他說自己已經無所畏懼,也幾近“無欲則剛”,這些話,該輪到他來說了。
正是因為這些真話,也有很多人告訴施愛東,這本書糾正了很多他們對于學術界的固有認識,讓他們豁然開朗。在學術界一路“打怪升級”,施愛東親眼見證了中國文科學術過去幾十年的蛻變:從1980年代的理想主義,到近幾年的“內卷”。但他還是看到很多懷抱學術理想的青年學人,他希望自己的書能夠讓這些青年學者對學術界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施愛東會上豆瓣看看讀者的反應,但頗讓他失望的是,豆瓣上大部分網友都只看前兩章——正是很多人愛看的對學術界的解剖式“吐槽”,而他“真正的訴求還是后半部分”。在書的后半部分,施愛東在“破”了之后,試圖再“立”起在他自己心目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
1993年,施愛東考上了中山大學民間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對于自己的母校,他在采訪中也沒有嘴下留情,“中山大學帶壞了博士后的評價體系”。他說,自己的個性就是“有什么說什么”。
《蛋先生的學術生存》獲得了南方周末2024年十大好書,在2024年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灣區)年度盛典上,施愛東的得獎感言依然語速很快,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我批評我的老師,批評我的祖師爺,批評了很多學界的同行……很多人以為我寫了這本書會吃官司,會得罪學界的很多人,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沒有受到攻擊,單位領導沒有批評我,學界同行沒有拋棄我,我的導師在微信里面跟我說,‘愛東,你這本書寫得太好了’。所以,講真話是可以得‘獎’的?!?/p>
施愛東,1968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著有《蛋先生的學術生存》等。
誰來捅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