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乙真人到哪吒:《封神演義》是一部精彩的道教宣傳品
《封神榜》的出現,將傳統的道教形象深植于民間,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普及與宣揚。站在今天的傳播學理論上看,《封神榜》的作者不僅精通道教,還通曉現代傳播藝術,知道用戶在哪里,更知道如何牢牢吸引受眾眼球。
責任編輯:辛省志
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神話小說《封神榜》(又名《封神演義》)不僅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小說,更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我們將歷史視角再放寬就不難發現,作為中國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道教在明代與政治、文化、民間信仰深度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影響力。
《封神榜》中的道教印跡
遑遑百回的《封神榜》,寫的是武王伐紂、眾仙渡劫的故事。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后七十回主要寫商周的戰爭,紂王兇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作品中哪吒鬧東海、姜太公遇文王、妲己設計害比干、以至神荼郁壘、哼哈二將、混元金斗等故事,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歷史地看,《封神榜》絕非憑空而出。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說,早就傳聞于說詞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紂平話》,伐紂斬將的故事已具雛形。從《武王伐紂平話》到《封神榜》有個中間環節,就是明代萬歷年間余邵魚編集的《列國志傳》,此書采用大量民間傳說,對故事進一步做了推演、擴大??梢哉f,《武王伐紂平話》和《列國志傳》為《封神榜》提供了情節總構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節單元。正因為此,許多地方戲劇目、曲藝唱本、說書平話,多取材集合于《封神榜》的那些民間傳說,無意間為《封神榜》的廣泛普及擴大了影響力。
《封神榜》設定的商周之交,是一個人神共存的時代。書中的神話人物,如太乙真人、哪吒、楊戩等,都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太乙真人這一形象不僅體現了道教中師道尊嚴的傳統,也反映了道教對智慧與力量的崇尚。哪吒的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