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橋 | 青年譯者伏怡琳:用語言縫合世界與生活的裂縫

在文學翻譯的世界里,伏怡琳得以窺見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類無邊無際的想象力。因此,在別人眼中或許是“冷板凳”的筆譯工作,在她看來卻猶如舒適愜意的“真皮沙發”。

責任編輯:劉小磊

青年譯者伏怡琳。

青年譯者伏怡琳。

和伏怡琳相識,是在2011年。那年,我正在日本東京的一所大學讀書,課業之余在NHK(日本放送協會)國際放送局勤工儉學。當時,伏怡琳是NHK華語臺的中文主播。恰巧我們排班在同一天,順理成章地便成了朋友。于我而言,伏怡琳不僅是學業和生活上的前輩,更是一位值得敬佩的高產譯者。從2006年出版首部譯作(白巖玄《野豬大改造》,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來,她筆耕不輟二十年,迄今共翻譯出版了二十本著作。

在這個人心浮動、金錢至上的現代社會,伏怡琳為何能二十年如一日,牢牢坐穩筆譯這把“冷板凳”?深耕日本文學翻譯行業多年,她又如何看待文學與自我的關系?獨自坐在鍵盤前敲下數百萬文字的日日夜夜里,這位青年譯者是否也曾有過迷茫、動搖乃至想要放棄的時刻?……帶著這些疑問,我于2025年年初在東京采訪了伏怡琳,聽她娓娓道來自己對文學翻譯、中日民間交流及未來愿景的獨到見解。

從復旦到早稻田

1981年冬天,伏怡琳出生在上海普陀區一個雙職工家庭。父母平日里忙于生計,便將女兒交由祖母照料。當時,鄰居家有位老奶奶恰巧是一名教師,家里有些諸如《安徒生童話》之類的童書。老奶奶時常拿著這些書給自己的孫女講故事。當時還在上幼兒園的伏怡琳也跟在一旁聽書。雖然現今的年輕父母都已習慣給孩子朗讀繪本等兒童讀物,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父母大多還沒有這種意識。因此,老奶奶講的那些童話故事便成了伏怡琳最早的文學啟蒙。

上小學后,伏怡琳搬過幾次家。講故事的鄰居老奶奶沒有了,好在還有學校圖書館和語文課本。每逢新學期開學,在拿到新課本后,伏怡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語文課本從頭到尾讀一遍。文字帶來的快樂,令其欲罷不能。進入初中后,她遇到了一個家中有大量藏書的同桌?!逗啇邸贰逗魢[山莊》等世界名著都成了她愛不釋手的讀物。對一名初中生而言,未來其實有無數可能性。但在當時的伏怡琳心中,已然有了一個朦朧而堅定的念想——將來要從事與文字相關的工作。

直升高中后,伏怡琳受了兩年物理和化學的“折磨”。直到高三文理分班,她如愿進入文科班,用她自己的話說,那簡直是“從此過上了天堂般的生活”。高三是總復習的一年,但在學業成績優異的伏怡琳看來,“炒冷飯”毫無樂趣可言。于是,在高中階段的最后一年里,她把大部分時間都拿來閱讀文學和哲學的“閑書”,其中包括村上春樹、大江健三郎等人的作品。此外,當時有位校內好友時常像變魔術似的帶來許多日本漫畫書供大家傳閱。伏怡琳也樂在其中。盡管這位提供精神食糧的“活菩薩”在高考結束后去了同濟大學,伏怡琳與日漫的短暫情緣因此被迫中斷,但那段閱讀日本文學和漫畫作品的體驗在無形中影響了她的高考志愿填報——她想報考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系。

不出意外的話,故事原本應該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但就在填報志愿的一兩周前,伏怡琳的父親心血來潮地向女兒提議:“既然你想考上外,那要不我們去學校逛逛吧?”于是,父女倆先是在上外虹口校區實地考察了一番。接著,本著“來都來了”的精神,兩人又跑去復旦大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