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新江 | 悼念項楚先生——中國敦煌學的中堅
如果說,改革開放后季羨林、周一良是推動中國敦煌學重新起步的第一代學者,那么項楚就是第二代學者中的佼佼者,是迅速占據敦煌語言文學研究高地的中國敦煌學的中堅力量。
責任編輯:劉小磊
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項楚(1940-2025)。
2025年2月4日上午收到張涌泉兄的微信,告知項楚先生早上去世。印象里這些年項先生很少出來活動,但一直沒有停止學術研究的工作。不過涌泉說他這幾年身體一直虛弱,最終不幸離世,享年85歲。項先生196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1965年四川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1980年起任教于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以及該學會語言文字專業委員會代主任。
一
我最初聽到項楚先生的大名,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大學我們老師輩的敦煌學圈子里。1983年10月,國內出版了一本《王梵志詩校輯》,根據28種敦煌寫本以及散見于唐宋詩話、筆記小說里的王梵志佚詩,經過點校、考釋,首次編成較為完整的王梵志詩集。其實這在收集、整理王梵志詩上是有功績的,但王梵志詩流行于民間,抄本俗、別字滿紙,又多為唐朝口語,??彪y度較大,理解也容易偏差。此書一出,就引起一些批評。像我們北大歷史系的周一良先生,具有小學功底,又有敦煌學素養,曾經參與《敦煌變文集》的編纂,看過這本王梵志詩的整理本后,就撰寫了《王梵志詩的幾條補注》,提出一些批評意見(《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
后來,北大的幾位先生看到項楚發表的有關王梵志詩詞語辨析的文章,覺得這才是一位有實力的學者。1985年夏天在烏魯木齊召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大會時,季羨林、周一良等見到了項楚,知道他正在對王梵志詩做全面的校注,于是決定給與大力支持。關于此事,現在網上常常只說到季羨林先生,其實主要操辦此事的是歷史系的王永興先生。我當時是隋唐史專業的研究生,給幾位敦煌學的先生們跑腿,記得王先生讓我把王梵志詩的卷子從縮微膠卷沖洗成6×10cm大小的照片,陸續寄給項楚。后來項楚完成了《王梵志詩校注》及《續拾》,總共大概有五十萬字,周一良、王永興、宿白三位先生通讀了稿子,認為質量很高,所以決定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的《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4輯上,打破常規,一口氣發表出來。我那時已經畢業留校,主要工作就是幫幾位先生編這本《論集》,為了出版方便,《論集》采用手抄的形式,免得那么多俗字、別字要造字,文書格式也很難排。負責抄定稿的老師住在西直門一帶,我就成為從北大騎車到西直門往返傳送稿子的人,也一遍遍幫先生們做校對工作。
終于在1987年6月,第4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之所以這樣趕工,是因為聽說日本京都大學的入矢義高教授要給這本《王梵志詩校輯》寫書評,按照入矢過去批評《東京夢華錄注》等書的做法,這篇書評一定會讓中國學者非常難堪。與此同時,中國敦煌學圈子里盛傳入矢的同事、京都大學教授藤枝晃曾宣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更加促使北大的幾位先生要把一部五十萬字的書稿當一篇論文發表出來。這一招兒果然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