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借調屢禁不止:“備受非議卻依舊具有生命力”

這些人以35歲以下的居多,大部分是二十來歲,剛參加工作沒幾年就被借調走了。不光是那些訪談對象,他們身邊借調的同事,都有年輕化的特征。

如果公務員的人員結構和能力,能滿足需要,借調就不必存在了。這背后的根本問題在于,治理的復雜性和人力資源的錯配。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4年12月1日,在“國考”南京林業大學考點,考生在等候進場。(視覺中國|供圖)

2024年12月1日,在“國考”南京林業大學考點,考生在等候進場。(視覺中國|供圖)

“借調為什么備受非議卻依舊具有生命力?”三年前,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華興,在采訪某省8市52位有借調經歷的公務員后,提出了這個問題。

彼時借調工作并不規范。有的地方沒有出臺關于借調的規定,有的地方即使出臺了規定也沒有落實。劉華興的一個學生,原本說好被借調3個月,結果3年后,還沒有結束借調。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縣以上機關一般不得從鄉鎮借調工作人員”。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也提出“健全規范管理制度,嚴控從縣以下單位借調工作人員”。

隨后湖南、吉林等多地,陸續開展違規借調整治工作。但借調甚至違規借調,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24年7月,云南省通報了一起為基層減負的典型問題。云南團省委以“掛職”名義,大量違規借調工作人員。按規定“借調時間一般不得超過6個月”,但云南團省委明確干部“掛職”時間為1年,期滿后還可以“續掛”。通報還指出,該單位“借調的‘干著’、在編的‘看著’”。

劉華興長期關注地方治理,在他看來,借調工作不能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谠L談的研究成果《治理性共謀:基層公務員借調的類型與生成邏輯》,刊發在2024年第6期《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

近日,南方周末記者就相關話題對談劉華興。

“賭”一個機會

南方周末:你采訪了52位有借調經歷的地方政府公務員,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劉華興:這些人以35歲以下的居多,大部分是二十來歲,剛參加工作沒幾年就被借調走了。不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