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城的“高密度生長法則”
無錫高新區實現“高密度”發展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集約利用,更是一種要素聚合、生態融合的深層發展邏輯。
責任編輯:李婧
夜幕降臨,無錫古運河兩岸的燈火逐漸點亮,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河邊的小店鋪外,桂花糕的香甜穿透了夜色。
京杭古運河穿城而過,“千里運河,獨此一環”不僅描繪了無錫運河的獨特風光,更凸顯了這座城市占據“南北之會沖”的戰略地位。從古運河畔商船云集的盛景,到如今立體化交通樞紐貫通八方,交通網絡支撐起的要素高效配置延伸到了今天。
其中,無錫高新區更是憑借地處無錫東南部、長三角幾何中心的區位優勢,構建立體化交通網絡,匯聚各類資源,實現“高密度”發展。2025年2月,無錫高新區更是發布《關于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行動計劃(2025-2030年)》,推動這片土地向更高維度的“密度”躍遷。
這里僅占全市約1/20的土地,卻一度承載著1/4的規上工業產值、近1/3的外資和過半的進出口總額——這種單位空間內經濟產出的強度,堪稱“高密度”。更深層的“密度”則在于:大規模產業基金與1800家高新企業的資本密度,32萬人才與2.4倍于全市的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的創新密度,集成電路占全國1/9、物聯網占1/10的產業濃度。
實現這種“高密度”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集約利用,更是一種要素聚合、生態融合的深層發展邏輯。這里的“高密度”,既體現為交通網絡、產業資源、創新要素在有限土地上的高效集聚,更在于通過制度創新與生態構建,實現資源裂變重組、價值倍數放大的化學反應。
南方周末調研發現,作為經濟發展的微觀載體,無錫高新區的產業園區在區位優勢的基礎上發揮了重要的主觀能動作用。區內產業園通過集聚產業、服務企業、創新驅動、融合產城,化身為產業生長的“培養皿”,為區域經濟強勁賦能。
無錫高新區(圖/視覺中國)
時空折疊的立體樞紐
無錫高新區和它所在的這座城市,成長的脈絡始終與交通的演進緊密相連。
明清時期,“米碼頭”、“布碼頭”、“絲碼頭”、“窯碼頭”、“錢碼頭”上商船首尾相接的盛況,已展示了這座城市對要素集聚的深刻理解。1906年滬寧鐵路通車,疊加運河的漕運優勢,讓無錫成為長三角最早的交通“流量樞紐”,也為無錫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鋪平了道路。
無錫城區因此成為周邊農村聯系外部世界的中轉站,周邊農村的閑置資本和人才開始向這里集中。同時,無錫城區與上海保持著緊密的信息溝通,無錫在蘇南農村地區逐漸有了“小上?!钡膭e稱。
這一時期的無錫,陸上交通與水運相輔相成,為無錫商人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同時,無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