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能成為金融危機中的穩定器?
這半年來,人們最熟悉不過的詞,是“內需”和“4萬億”。農村,幾乎一向被認為是現代化的包袱,如今被寄予前所未有的希望。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眼看二季度將過,比甲型HINI更深刻和廣泛的全球經濟流感,正在引發經濟學家們對未來走向各種可能曲線的熱議。
這半年來,人們最熟悉不過的詞,是“內需”和“4萬億”。農村,幾乎一向被認為是現代化的包袱,如今被寄予前所未有的希望。
2009年春節前開始,賀雪峰帶著他的學生們再度下鄉。賀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這次的關注焦點,是返鄉農民工。這樣的調查對這支被稱為“華中鄉土派”(以鄉土田野調查為其研究特點)的學術力量而言,本是常態,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頗受關注。
眼下,覆蓋六個省區、1200余名調研對象的素材正在整理,可望于半月后成稿。賀雪峰說,他的一個預測得到了驗證:農村并沒有驚慌。他試圖提出一個觀點:在金融危機中,農村在中國充當了一個穩定器和蓄水池。
調研素材的主要整理者、“華中鄉土派”學者之一董磊明說,雖然農業收入在農民工現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很多家庭只是老人在家種田。但有農業收入、有糧食來兜底,“不至于挨餓,這給他們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感”。
這個邏輯直接指向中國的基本土地制度。面對是否會放棄農業的問題,有農民對他們說:“不會,我不敢。”這個回答讓董磊明印象深刻:“他們有風險意識。即使在農業生產條件非常惡劣的時代,完全拋荒的還是少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