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家庭會議上批評了我丨養兒育女
正是在不斷地換位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彼此聽見、彼此看見,慢慢地,真實的情緒表達多起來了,家里到處充滿了愛和信任的空氣。這滋養著孩子,讓他們在心底保存更多的美好,為應對成長的挑戰積蓄力量。這也滋養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讓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
責任編輯:溫翠玲
“爸爸不講理,我正在收東西,就說我這個怎么沒收?那個怎么沒收?我只能干一樣,不可能同時干兩樣!”
這是在一次家庭會議上,兒子對我的“犀利”批評。起因是前幾天,因為書架凌亂,我批評了他,在他開始收拾書架時,我又指出書桌、玩具柜也很亂,而且翻出了舊賬,話里話外都是對“屢教不改”的不滿。在我一頓“義正辭嚴”輸出后,兒子自知理虧,但似乎又有所不滿,欲言又止。
事出有因。兒子進入小學高年級,還是丟三落四,往往寫完最后一個筆畫,就同步放下筆,絲滑地抬起屁股走人,甚至書和作業本都沒合上。這和我倡導的嚴謹“格格不入”。我經?!昂醚韵鄤瘛?,希望他從小事做起,養成好習慣,但說一次好一陣,再往后“濤聲依舊”。次數多了,難免新賬舊賬一起算,有時會盯著批評上一會兒。
這次在家庭會議上受到批評后,我自覺“占理”,起初還想批駁一下兒子的“小道理”。但多次家庭會議的經驗,已經使我有所體會:比起“論是非”,“說出來”是更重要的第一步。于是,我在隨后的發言中肯定了兒子的批評,承認當時可以用更好的溝通方式,并進一步提出希望他主動養成收拾東西的好習慣。兒子的表情告訴我,他確實聽進去了。這場會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