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恒:廣東財政如何“挑大梁”?
2024年,廣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3萬億元,比第二名高出3000多億元。
廣東連續多年位居區域創新能力第一位,離不開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
責任編輯:張玥
2024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14.16萬億元,連續36年穩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5%,是全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進入2025年,中國將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應如何肩負起財政領域挑大梁的重任?
為此,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粵開證券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他長期從事宏觀經濟、財政理論與政策研究。
灣區“巨龍”。視覺中國/圖
建議擴大政府財政支出
南方周末:2024年,廣東經濟邁上14萬億元臺階,如何理解廣東的經濟增長?
羅志恒:從全球來看,廣東經濟體量超過了韓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
2024年廣東經濟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規模體量大,GDP、服務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研發經費支出等位居全國首位;二是引領作用強,對全國GDP名義增長的貢獻超過10%;三是產業結構優,廣東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32.0%和58.3%,比全國高出15.7%和23.7%。
未來,廣東還需要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矛盾。例如,2024年廣東人均GDP約為11.1萬元,排全國第七,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廣東21個地級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便于下好經濟發展的“先手棋”,也容易受到全球經貿格局演變的沖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