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舉鄂州:駐節武昌時期的岳飛
屯兵鄂州七年的岳飛聞訊出兵,揮師逆襲,大舉北伐,這就是岳家軍在郾城、穎昌等戰役中大展神威連敗金軍卻又因十二道金牌功虧一簣的紹興十年北伐。
歸根結底,正如本文開頭所介紹的“鄂州”與“武昌”地名的逆轉一樣,南宋軍隊的服務對象其實也在朝廷與岳飛之間發生了逆轉:朝廷要的并不是一支服務國家的軍隊,而是服務趙家一己之私的私兵,而岳飛在鄂州編練的岳家軍,才是矢志北伐,收復舊都,打過黃河,直搗黃龍府的南宋軍隊。
岳飛、岳家軍乃至南宋王朝的悲慘命運,正是根植于帝制時代的這種悖逆之中。
責任編輯:楊嘉敏
2025年在杭州過年,住在西湖北岸棲霞嶺下,一墻之隔便是岳王廟。大年初一,由花港觀魚出發沿著蘇堤晨跑,西里湖尚自清冷,湖畔寂寥無人;但當我跑到蘇堤北首的曲院風荷,這一帶的湖面稱為岳湖,與湖濱一街之隔便是岳王廟,門前已然人頭攢動;待到回酒店用完早餐,九點許帶著松川君前往參拜,岳王廟里早已熙熙攘攘,滿是趁著新春佳節前來拜祭英靈的杭州百姓和全國游客。
說來也巧,上回來杭州過年是十年前,下榻在浙江賓館,不遠處便是于謙祠。岳飛和于謙這兩位含冤就義的民族英杰,冥冥間自有關聯:于謙所處的明朝中期距岳飛所處的南宋初年已歷三百年,岳飛抗擊外敵入侵的事跡本已漸漸被國人淡忘,但由于正統末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虜后拘往漠北幽禁,令人想起同樣遭到俘虜客死雪國的北宋徽欽二帝;而成功保衛北京卻因政治傾軋遭到冤殺的兵部尚書于謙,也令人想起率軍大破金兵卻在風波亭遇害的岳飛。在皇權專制下敢怒而不敢言的明朝百姓,遂通過緬懷三百年前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飛來紀念當代民族英雄于謙,于是便掀起了新一波歌頌岳飛盡忠報國事跡的浪潮——讀者耳熟能詳的《說岳全傳》,盡管編纂成書于清初,其藍本其實是明代中期以后涌現的多部“說岳”小說。
每次來杭州,我總會安排時間瞻仰岳王廟和于謙祠——說到“岳王”,讀者也許知道岳飛被宋寧宗追封為“鄂王”,卻未必知曉這個封號源于鄂州,那是岳鵬舉開府治軍之處,也是他北伐中原的起點。
2025年大年初一的岳飛墓前 ?攝影 王在田
紹興三年 提拔
話說岳家軍駐扎的鄂州并非今天的鄂州,而是今天的武昌,而今天的武昌并非宋代的武昌,因為宋代的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各位讀者是否被繞暈了?容我解釋一下:
早在公元221年,陸續擊敗劉備東征與曹丕南侵的孫權由公安遷都至鄂縣,給新建的首都起了個名字叫“武昌”,寓意“以武而昌”,它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我們常說的“武昌魚”,其實應該叫做“鄂州魚”,至少毛主席吟詠過的那條“又食武昌魚”是從鄂州梁子湖捕來的。而今天的武昌在孫權統治時代叫做“夏口”,位于夏水(即漢水)注入長江之河口南岸。孫權筑夏口城以拱衛首都武昌上游,那便是今日武昌之前身。后來幾經滄桑到了宋代,夏口改稱江夏,成為鄂州治所,而孫權時期的武昌則降級成了武昌縣;明清兩代設有武昌府與武昌縣兩級政區,武昌府的治所仍在江夏縣,武昌縣則隸屬于武昌府治下;到了民國撤銷了武昌府,將它所在的江夏縣輾轉改名為武昌市,而武昌縣則被重命名為鄂城縣;新中國又于1983年把鄂城改成了鄂州——總而言之,從南宋到當代近九百年來,“武昌”與“鄂州”交換了位置,南宋的鄂州治所位于今天的武昌區,而南宋的武昌縣城位于今天的鄂州市區。
湖北鄂州梁子湖區鳡魚稻田畫 ?視覺中國 圖
那么南宋朝廷為何要把岳飛派到鄂州去駐屯呢?說到這里需要首先介紹一下當時的“國際”地緣政治。
撇開西邊的鄰國西夏、大理、吐蕃諸部乃至更遠的西遼不說,與南宋處于戰爭狀態的國家有兩個,直接接壤的是偽齊,隔著偽齊是金朝。偽齊是金朝扶植漢奸劉豫所建立的傀儡政權,大致統治著金兵入侵后占領的原北宋疆域。
紹興三年(1133年),南宋與偽齊/金朝對峙的戰線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戰區,西側是川陜戰區,由吳玠、吳璘兄弟據守秦嶺,與金軍相持于關中平原;東側是淮西戰區,由劉光世、張俊和韓世忠這三位出身于西北邊軍的將領統率南宋兵力最雄厚的三支部隊,防御北軍南侵的主戰場黃淮海地區——建炎三年金軍正是經由此地長驅直入南下渡江。
這兩片戰區之間則是正陷于一片混亂的襄漢戰區。當地宋軍北伐失利,守備空虛,整個兩湖地區門戶洞開。如果偽齊軍隊或者金軍揮師南下,大可以暢通無阻地橫掃江漢平原,攻至江陵、鄂州城下,切斷長江航道,將本就羸弱不堪的南宋攔腰截斷,使其陷入極大的戰略被動之中。
為此,南宋必須在不削弱東西兩大戰區兵力配置的前提下,派出一支精干部隊盡快堵住江漢平原這個暴露在敵人面前的巨大缺口。高宗趙構想到的是原本隸屬于張俊麾下的一支雜牌軍,這支部隊曾經在牛頭山以弱勢兵力阻擊完顏宗弼(即兀術)部金軍主力,旋即克復建康(今江蘇南京),也曾以最小代價平定了因隆祐太后駐蹕虔州(今江西贛州)而激發的民變,安撫了贛南、閩西和粵北的百姓,可以說內戰外戰都很在行,其年僅三十歲的指揮官也因此被名相李綱預言為“異時決為中興名將”。經歷過“苗劉兵變”險些提前退位的趙構從骨子里具有趙家人對于武將深刻的不信任感,不愿意看到劉光世、張俊、韓世忠這些雄霸一方的軍界大佬進一步占據江漢擴充實力,因此他決定重用這位行伍出身毫無世家背景的素人指揮官,于紹興三年九月委任他鎮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蘄州(今湖北黃岡)、舒州(今安徽安慶)等地,牢牢控制住由長江中游進入下游地區的門戶,以免北軍南下江漢平原后趁勢席卷江南,威脅到趙構在杭州的統治中樞。
皇帝把這位指揮官召入臨安行在,親筆給他題了四個字以示籠絡,后來制成其部隊的大纛旗。這位指揮官自然就是岳飛,那四個字便是“精忠岳飛”。岳飛自此方才首次升遷為獨立指揮部隊、不受他人節制的高級將領。
紹興四年 襄漢
不過趙構設想的只是讓岳飛守住江漢平原的東大門,而不是守住整個江漢平原。并非趙構不想要這塊膏腴之地,而是江漢平原北首的襄陽、郢州(今湖北鐘祥)、隨州等地均已于紹興三年被偽齊攻占,南側的洞庭湖則被楊幺義軍控制,南宋在兩湖地區的統治岌岌可危。這就好像一所宅院,院門已經被盜匪控制,另一側的院墻也被人占據,作為宅院主人的趙構關注的是如何關緊房門,把盜匪鎖在門外,而岳飛考慮的則是如何趕走盜匪,把整個院落都奪回來。
襄陽古城臨漢門 ?IC Photo 圖
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駐守舒蘄各州不滿半年的岳飛向朝廷上書,指出“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復中原,此為基本”(《乞復襄陽札子》),主動請纓收復襄漢地區,把失守的“院門”奪回來。四月中旬,岳飛從江州出兵,先沿長江南岸行軍至江夏(今湖北武昌),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