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組會焦慮”:當組會成為“服從性表演”,解藥何在?
或許真正的組會不必拘泥于投影儀前的戰戰兢兢,而應成為思想碰撞的廣場——允許說“我不知道”,接納“此路不通”,慶?!盁o用的思考”。
責任編輯:溫翠玲
凌晨兩點,手機屏幕的冷光刺得人眼眶發酸。導師臨時將當天的組會從上午九點推遲到十點的群消息彈出時,我正蜷縮在實驗室的辦公椅上,對著電腦反復調整PPT的圖片和數據。幾小時后,當我吹著冷風沖進辦公室,眼前的場景卻讓我愣在原地——所有人都在,有人趴在桌上補覺,有人對著屏幕敲打鍵盤,咖啡杯堆滿了垃圾桶。一位同門低聲苦笑:“做不完,真的做不完,你應該是我們組昨晚唯一回去睡覺的人?!蹦且豢?,我因回去睡覺而覺得愧疚與赧然。
在社交媒體搜索“組會”,與之關聯的是“組會被罵慘”“研究生至暗時刻”等詞條。這些“痛苦哀嚎”絕非個例,它正在中國高校的實驗室、圖書館、宿舍中反復上演。當一些課題組以“強化科研訓練”之名將組會制度化時,一種名為“組會焦慮癥”的情緒癥候群,正悄然成為研究生群體的集體創傷。
在理工科實驗室,組會的意義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