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筆十年|激變的市場,不變的價值觀
2024年,公考市場再次迎來流量的沖擊,303萬人涌上國考獨木橋,省考報名人數則高達509萬。較前一年暴漲十幾個百分點的數字,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公考培訓機構的藍海在持續擴大,這個市場上,從來不缺少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人。
“考公熱”的另一面,是培訓機構之間的白熱化競爭,參與者如過江之鯽。2024年上半年,非學歷職業考試培訓機構粉筆以16.4億元的營收實現了市場第一。 十年前,創始人張小龍因為看不慣這個圈子渾水摸魚,而決定自己入局,改造這個行業;十年后,粉筆的注冊用戶規模已經超過其余五大機構的總和,成為毋庸置疑的龍頭品牌。
粉筆在無數用戶的職業夢想中一路高歌。這是一個帶著樸素的愿望在商場里摸爬滾打的故事,與其稱為品牌的里程碑,粉筆的光環更像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勝利——每個深度融入其中的個體,都帶著教育工作者的烙印,內心藏有一種純樸的固執。
橫空出世:線上運營的王者
粉筆誕生的念頭開始于張小龍讀研時的兼職。
20世紀90年代,自從國家首次招考機關公務員后,報名者甚眾。龐大的需求催生了行業的萌芽。2000年后,一批公考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張小龍勤工儉學,做的就是兼職公考講師。雖然是新人,他卻很快看出這個行業太“亂”——“輔導教材編得邏輯各種不通,這些人完全不行,像騙子一樣渾水摸魚,一個PPT走遍全國,都是亂講的?!?/p>
張小龍絕不肯隨波逐流,道德要求他站在講臺上就必須對學生負責。他用比人家多好幾倍的時間認真備課,講義總是厚厚一摞,很快就成了“名師”。
但他并不滿足于“名師”,與其單打獨斗,他更希望讓學員“少踩坑”。2013年,他終于捕捉到了屬于自己的切入口——移動互聯網引領的教培新時代。粉筆最初的嘗試就開辟在線上,第一節直播課是申論,99元的價格引來兩千多名學生,這是他在線下開班從未見過的盛況。這令他確信,屬于互聯網的風口已經到來。
線上直播從這時起成為粉筆商業模式的基礎,但這對課程質量的要求極高。授課每分每秒都被記錄,學生的反饋會被實時掛上公屏,無論什么樣的名師,在這種壓力下都感到“煎熬”,為了扛過直播大課的檢驗,1小時的內容往往要用9個小時來準備。但這也反過來確保了粉筆遠高于行業的課程水平,每一分、每一秒都能給學生獲得感,這個嶄露頭角的品牌只用了兩年就在市場上異軍突起。
線上模式需要兩種力量的支撐,人們容易看到的是以張小龍為代表的老師,而幕后必不可少的是技術的投入——人、財、物。張小龍早早意識到了這點,不久以后,他就把總裁魏亮拉了進來。
魏亮至今記得兩人第一次見面,約在一家茶館,最初他以為對面的這個人不過又是一個高談闊論“畫餅”的創業者,但當談起粉筆的業務模式時,他立刻被吸引。從在線教育到公考,從粉筆的未來到各自的人生軌跡,兩人一直聊到茶館打烊才分別回家,在路上,他就迫不及
待地給張小龍發了短信——
“一見如故,相見恨晚?!?/p>
他被粉筆對傳統培訓行業的顛覆深深觸動,互聯網技術使得教育資源能夠打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壓低教育的成本。公考不是大城市學生的專享,借由技術的力量,知識的觸角同樣可以觸碰到邊遠山區。在這個“普惠”的命題上,他們志同道合,粉筆正是要“用技術實現教育平權的偉大事業”。
魏亮很快組建起粉筆的技術團隊,最初只有三四個人,十年后技術部已經有一百多人。團隊自研的RTC系統,最高可以支持100萬人同時在線互動直播,這是只有擁有海量用戶基礎的粉筆才能做出的創新。粉筆線上運營的重要一役是2015年,只有十幾個人的團隊在上一年創造了1000萬元的凈利潤,張小龍將這筆錢全部拿出來,做了30萬套輔導教材大禮包,1元錢包郵回饋給用戶。這一戰同樣是對服務器的試煉,“搶得太快,10萬套,1秒鐘就沒了?!?/p>
1元禮包不是噱頭,而是粉筆在教育普惠課題上的實踐,窮苦出身的張小龍非常清楚,哪怕幾十元、幾百元的學費,對于某些考生而言也是天價,企業必須擔當起這份社會責任。1元禮包成為粉筆每年固定回饋用戶的動作,而粉筆繼續思考:技術還能夠如何幫助學習方式進行變革和創新。
每個學生在校內都會接受各種考試,公考學員恰恰缺了這一環,于是粉筆在2015年又推出了在線???,幫考生把握自己的水平。在魏亮的預想中,考生需要花一整個周末參加考試,體量應該不大,沒想到第一次??季臀?0萬人參與。彼時,這個數據讓粉筆意識到市場的巨大需求,于是在線??甲源顺蔀榉酃P的固定服務之一,技術也不斷迭代,今天已能夠支持100萬人同時在線模擬考試,僅需30秒就可以完成批改排名。
憑借業內領先的口碑,粉筆一路高歌猛進,不但用戶認可,投資人也看好粉筆的潛力。2023年,粉筆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這個橫空出世的“改造者”終于穩居行業前列。
即便如此,張小龍始終保持著清醒,他在內部信里提到,“融資是為了有更多資源、更寬松的環境,為用戶創造價值?!笔赀^去,他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為什么出發、想要把行業改造成什么樣子。粉筆為行業帶來的變革,不僅僅是讓競品看到一個線上運營的王者,更是其他品牌所不具備的、樸實的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正如他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以用戶為中心?!?/p>
散是滿天星:到每個需要粉筆的地方去
初創時期的粉筆,甚至沒有明確的業務分工,不少老師都是線上兼職,并身兼數職。作為創業者,張小龍的工作時間也被拉伸到極限:他既要管理整個公司的事務,還要一年教2800個小時的課,粉筆有了圖書業務以后,他就是編輯,同時還兼崗運營,是粉筆的“1號客服”。
“身兼多職”出于他的完美主義,學生的一切需求他都想去盡力滿足,“哪怕是矯情的需求”。事實上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用戶對教材的字號行距、裝幀方法乃至紙張顏色提出一點意見,粉筆都會認真調整。然而這在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在業績的高速增長下,“人”是粉筆最緊缺的資源——也是最寶貴的。
粉筆開始大規模拓展線下校區的時候,這一點尤其突出。盡管從線上白手起家,但品牌要立得更穩,線下市場就必須開拓。張小龍責無旁貸沖在前線,就像員工評價的那樣,他“像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為了尋找最合適的校址,他一個多月駛過兩萬多公里,跑壞了兩個輪胎一個輪轂,停留130多個市縣,加了160多個房東和中介。而在路上坐車的時間,他又見縫插針地打了兩百多個小時的電話,開了三百多個會。粉筆運轉了近十年,他仍然是創業者的姿態。
不過這一次,他的身邊聚集起更多同路人。粉筆初創期線上兼職的老師里,很多早就轉成了全職,其中不少講成了“名師”。當課堂從互聯網走到線下,這些人也把粉筆的“魂”復刻到了全國各地。
李夢圓是華北大區負責人,也是第一批分校之一山東校區的校長,在那之前,她已經是粉筆的一塊招牌。別的“名師”評分9.7,她可以拿到9.8;等別人也評到9.8,她又提升到9.9,用同事李元極的話來說,“0.1的差距永遠追不上?!?/p>
第一個校區的搭建是名副其實從零開始的,“什么都沒有,得上市場買床單被罩,需要砍價,需要考慮到所有細節?!崩顗魣A說。
如果說做老師只需要專注課程內容,那么校長必須師資、產品、服務、銷售一把抓。
西北大區負責人李元極同樣一窮二白,最初校區只有十幾個老師,大多沒有線下經驗,運營捉襟見肘,最后硬生生將師資團隊擴充到了300人。
更嚴峻的考驗接踵而來。山東校區成立沒幾個月就遇到了疫情,92個縣區的業務全部停擺,投入了如此大的資源,第一年卻以虧損告結。 很多人勸李夢圓回北京,她堅決拒絕,“它哪怕是條船,我也要先跟它一起沉下去?!?/p>
山東校區開始壓縮規模,砍掉地市。2022年,粉筆的線上優勢開始向線下輻射,走資源整合路線扭轉虧損。實際上山東是整個粉筆線下業務的縮影,隨著山東校區2023年開始盈利,李夢圓和粉筆都挺了過來,歷經4年走出困境。
“我跟公司同呼吸共命運,我個人的人生發展是完全跟公司重合的?!崩顗魣A說。
粉筆的校區設立在各地,嚴謹的教學態度也被初創團隊“原汁原味”地帶到了全國。李元極對自己曾負責過的一本申論字帖印象極深。第一版整理出的例句,由于是從各種材料里節選,頭尾難免帶有許多標點,結果審核時很快被駁回,理由是:“字帖就要讓學生多寫字,這么多標點符號,人家是練字還是練標點?”
諸如此類的種種細節,都相當“粉筆”,追根溯源,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核已經成為粉筆人的共識,任何行事都必須以用戶的需求為第一優先級。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粉筆一場線下贈書活動是在南京師范大學,華南大區負責人肖楊帶著整個廣州校區的人前去支持,“差不多一噸的書,一晚上從樓下搬到樓上,搬到凌晨三四點鐘?!?/p>
那是一段每個人都在吃苦的歷程,但大家都覺得自己得到了人生中珍貴的回憶。粉筆的初心從來沒有被忘記。開疆拓土也好,篳路藍縷也好,那是粉筆的再創業,也是粉筆人的再創業,他們有著共同的情懷,要讓好的職業教育走進每一個有需求的地方,幫更多學生實現職業夢想。懷揣著同樣一團火,粉筆牢牢扎在全國各地。
基因里的創新精神
整個粉筆線下校區的扭虧為盈,依賴的是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的創新落地。常年積累的線上優勢通過這種模式輸送給線下,大課直播講授基礎理論知識,讓學生掌握方法論,再通過線下小班教學,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
OMO模式一方面滿足了部分學員對線下課堂授課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將線上產品與之強結合,更好地整合運用平臺資源。最重要的是,在融合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大大提升。
為了更好地服務學員,在原有的直播授課基礎上,粉筆很快又有了細分的“精品班”。這是一種更具服務性、更個性化的線上產品,系統可以追蹤用戶的學習數據,譬如聽課時長、排名、薄弱點、知識點掌握程度?!坝写髷祿闹?,再配上一對一的服務,才是真正的有針對性?!崩顗魣A說,“是把教研和科技真正融合起來?!?/p>
沒有創新的魄力,粉筆就無法站上行業的龍頭地位,這種創新源于對市場趨勢的敏銳觀察和判斷。盡管OMO模式推動粉筆的營收在疫情期間實現過增幅翻倍,但線上業務并沒有外界預想的爆發式增長。
“這個行業嘗試線上市場的企業會越來越少?!蔽毫帘硎?,行業內很多機構也曾嘗試過發展線上,但用戶的認知畢竟需要過程,于是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少,“但是粉筆一直在堅持投入,創新能帶來回報?!睆闹辈サ絆MO,粉筆似乎從來都不在意別的品牌如何走,他們探索的是屬于自己的路,不斷嘗試,去找“能給用戶帶來足夠價值的產品”。
很多時候,這種價值的顯現并不即時,它需要時間和資源的積累,這就更需要領導者具有敏銳的判斷,并敢于決策投入。AI的應用在今天是大勢所趨,但早在2015年粉筆剛剛獲得一定利潤時,張小龍就拿出其中的20%成立了自己的技術團隊,并在十年間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甚至在ChatGPT問世之前,就一直有一支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算法團隊。
現在,在公職考試類垂直領域,粉筆已然擁有了最全面的數據庫和一線AI技術產品團隊?;貓笠呀涳@現:過去人工要花一小時撰寫的教研文章,AI自動生成后只需要修改幾分鐘就可以,AI老師也可以代替一部分人工來解答學生的問題,成本大大壓降,效率激增。
從最初以直播為切口闖入行業開始,創新精神就根植在粉筆的基因里。無論授課模式的創新還是前沿技術的應用,粉筆始終在不斷進化自己、更新自己。前瞻性、創新力與決策的魄力,具有了所有特質的粉筆最終成為行業領先者,或許是一種發展的必然。
一群純粹的人
有相當多的老員工從初創期就加入粉筆,一路走過八年十年,張小龍可以叫出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即使十年后已經壯大成擁有近萬名員工的公司,粉筆內部依舊保持著簡單純粹的工作氛圍。
從粉筆的工作匯報可以窺見這家公司的文化。張小龍不喜歡過度匯報或是長時間的會議,“用嘴巴給我講1分鐘工作成果我就會相信,不需要花1個小時去畫餅狀圖、柱狀圖,不需要論證的”,他說,“大家都輕松一點工作,有寫匯報的時間可以拿來休息,內在的確定性更重要?!?/p>
在粉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信任,這也是做如此龐大的團隊管理的出發點。李元極去西北之前曾負責過深圳的教研,最初他覺得自己不配做管理,“讓我管,是不是實在沒人了?”得到的回復只有一句,“你是質疑我的眼光?!睆埿↓堊屗撠熚鞅贝髤^,赴任前特地打了個電話說,“你是我帶出來的,要對自己有信心?!彼麄冊鵁o數次坐在同一個屋子里討論教研,其實張小龍最清楚,這些伙伴絕不會讓他失望。
用“伙伴”來定義初創團隊之間的關系,或許比“員工”更加恰當,張小龍就像肖楊形容的那樣,“不像一個老板,而是身邊的一個同行的人?!彼肋h沖鋒在最前方引領著大家。他的人格魅力、企業的文化、團隊間的彼此扶持,一環扣一環,共同塑造了粉筆的氣質。
互相扶持著走過十年,粉筆對他們而言已不再是一個“任職的公司”,而是供給養分的樹根,令人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張小龍深知,“粉筆的未來要靠人才,而不是一兩個天才”,所以在收入分配上同樣秉持以人為本,“向在一線干活的同事傾斜,向中基層同事傾斜”,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公平。2021年, 在A輪融資之前,粉筆沒向高管發出多少股票,而是面向中基層員工釋放了價值超過5000萬的期權。2024年,粉筆又啟動了全員持股計劃,共享公司發展成果。他希望和粉筆一起,“通過誠實的勞動,實現共同富裕?!?/p>
這是一個龐大的創業團隊最理想的一種狀態——雙向奔赴,因共同的價值觀匯聚在一起,又因做了正確的事而得到應有的回饋。
回顧粉筆一路高歌的十年,它源于張小龍對教育工作本源的執著,逐漸進化成了一群“名師”對高質量教育事業的堅持。
十年來,無數粉筆人攜手創造了這個行業中高速狂奔的黑馬,但這群人的初心始終未變——他們自己就是粉筆,是盡全力為求知者服務的人。在他們的價值觀里,用戶需求永遠是首位,這也正是粉筆十年所追求的社會價值“讓每一個奔向粉筆的人都有所收獲”。
2025年,已經站在行業之巔的粉筆,下一個十年又將向何處進發?這或許是一個讓人拭
目以待的未來。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