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惠 | 女詞人張珍懷與顧廷龍先生的學術情誼
張珍懷的求學與詞學研究都是在生活的夾縫里完成的。她熱愛學術,又不得入學術體制內,在詞學研究領域做出了成績卻難以刊布,這是令人深感惋惜的。但她能在治學的過程中受到王蘧常、顧廷龍、施蟄存等老先生的幫助,對于她來說又是頗得安慰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顧廷龍1980年在上海圖書館善本書室。
一、合眾圖書館
顧廷龍先生是一位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圖書館事業家、古籍版本目錄學家,在六十多年的職業生涯里,他的工作無時無刻不在踐行著他早年的事業信念——“人不能自有所表現,或能助成人之盛舉,亦可不負其平生?!?/p>
早在顧廷龍先生主持合眾圖書館期間,他就為當時的學人、學生以及學術愛好者提供了無私而專業的服務,也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這些從合眾圖書館受惠的讀者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無錫國專上海分校(簡稱滬校)的學生。
滬校成立于1939年,當時條件艱苦國專未能設置圖書館,學生看書都被王蘧常介紹到合眾圖書館。在合眾圖書館顧廷龍不僅為這些學生提供了他們所需的文獻資料,細致的服務,還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指導學生做學術研究。關于當時的情形,馮其庸曾多次在文章中提到:
當時顧廷龍撰寫的《明代版本圖錄》剛出版,在合眾看書時,我也得到顧廷龍關于版本學方面的教導。當時我正在撰寫《蔣鹿潭年譜》初稿,顧廷龍也給予我很多指點。(《無錫國專編年事輯·序》)
我見了顧廷龍先生以后,先生十分照顧,特給我留一個專柜,每天借書不用再辦手續,所用的書放在專柜里,第二天自己取用,這樣節省了很多時間。(《馮其庸文集 卷一:秋風集·我的第一本書》)
當年到合眾圖書館看書的學生中有些人后來成了人文領域內大名鼎鼎的專業學者,如馮其庸、沈燮元、湯志鈞等。但其中一位卻在學術體制外久久徘徊而不得入其內,即便如此,顧廷龍先生依然給了她長久的幫助與支持。這個人就是著名女詞人、詞學家張珍懷先生。
張珍懷40歲時攝影。
二、出身世家
張珍懷出身溫州世家。其高祖張瑞溥曾任湖南糧儲道,清道光五年(1825年)張瑞溥卸任歸里,在謝客巖下筑園,此園即后來被列為溫州十大名園之一的“如園”,因其地多謝康樂游跡,遂榜之曰“池上樓”。曾祖張應更,曾任連平知州,著有《寄甌館詩稿》一卷。祖父張志瑛曾任湖北漢陽通判。張志瑛景仰孫衣言的為人與學問,不僅將女兒嫁給孫家,還命其長子從孫衣言游,張之綱與孫衣言之子孫詒讓志趣相投,往來密切。張之綱光緒二十八年中舉,曾任內閣中書、制造局僉事,中華民國成立后在財政部任職。張之綱富有詩才,生前作詩多達千余首,身后有《池上樓詩輯佚》一卷,身逢亂世,故其詩有麥秀黍離之思;又精研《說文解字》,晚年癡迷于金石文字,著有《毛公鼎校釋》《栔亭金文斠釋》傳世,是溫州近代古文字考古著名學者。張珍懷1916年出生,是張之綱第三女,受其父影響,從小喜歡詩詞,年二十便以工于吟詠聞名,父女倆時常在家詩詞唱和。即便有這樣顯赫的身世,張珍懷的一生,無論生活還是其所熱愛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