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軍芬 | 百年國歌:來自清末民初的聲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樂之邦,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古人從未想過制訂一首歌曲,作為中國的象征,來區別于其他國家,一直到晚清。清末民初,國歌幾度興廢,見證了我們民族在苦難中砥礪前行的歷程。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是凝聚人民精神的音樂力量。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樂之邦,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古人從未想過制訂一首歌曲,作為中國的象征,來區別于其他國家,一直到晚清。清末民初,國歌幾度興廢,見證了我們民族在苦難中砥礪前行的歷程。感謝留聲機,讓我們能聽到百年前的聲音?;仡欉@些塵封的故事,傾聽這些湮沒的音樂,使人感慨萬千……
一、疑竇重重的《普天樂》與《華祝歌》
晚清末造,走出國門的外交官們,不得不開始考慮國歌:在一些外交場合,慣例要演奏國歌,眾皆有之,翳我大清獨無,他們為此遇到許多尷尬。第一位想到國歌的是駐英法公使曾紀澤。
第一位想到國歌的是駐英法公使曾紀澤。
曾紀澤于1879年初抵達倫敦上任。當年9月20日,倫敦《觀察家》(The Examiner)周刊刊登了一條消息:貝內狄克特爵士(Sir J. Benedict)改編的鋼琴曲譜中國國歌《普天樂》,已由斯坦利·盧卡斯—韋布公司(Stanley Lucas, Weber, and Co.)出版。
《觀察家》對中國國歌鋼琴曲譜的報道。
這是中國國歌最早的信息,可惜未說明原作者。1882年10月,倫敦《音樂時報》(The Musical Times)再次報道斯坦利曲譜,說原歌由中國公使曾紀澤提供(supplied)。五年后,1887年,英國外交部向中國使館詢取國歌,時任公使劉瑞芬回函:“查中國樂章,譯為歐洲宮商,可合泰西樂器之用者,僅有一闋,名曰《普天樂》。相應將樂譜一冊,備文照送查收?!贝撕d于后任公使薛福成日記,薛特別補充說:“《普天樂》者,曾侯所制也?!痹罴丛o澤。似乎《普天樂》就是曾紀澤作。但曾紀澤日記從未提及《普天樂》,而且后來他自己還另擬了一首國歌。所以,《普天樂》的作者仍然要打上一個問號。
《普天樂》歌詞已經失傳,斯坦利曲譜至今也未能發現。所幸,1890年美國音樂家索薩(J. P. Sousa)編纂的《世界國歌大全》(National, Patriotic and Typical Airs of All Lands)收錄了《普天樂》,使它得以在全世界傳播。
《世界國歌大全》所載《普天樂》。
1914年9月18日,美國勝利留聲機公司根據《世界國歌大全》,將《普天樂》錄制成唱片,由榮格斯(W. B. Rogers)指揮,勝利軍樂隊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