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在“天堂島嶼”過年 | 意長意短
島嶼的天空和大海深深淺淺的藍色,溫柔的海風,繁茂的樹林,在靠海的松林里坐在躺椅上,和老姐妹、哥們聊天,是我想象的天堂的樣子。我們的蓬萊仙島也是島嶼,天堂就應該是海島的樣子,這里還配了印度小菜、中國點心、重慶小面,真是一個混搭的天堂。
責任編輯:邢人儼
毛里求斯海島風光。作者供圖
2025年1月28日,農歷甲辰年的最后一天,我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的唐人街閑逛。天氣炎熱,街上幾乎沒有什么行人,鞭炮燃過留下的紅色紙屑堆積在店鋪門前,很像市鎮集市散場后的情形。一些樓宇上面寫著“某集團大廈”,但也不過兩三層,名字風格倒是漢語的恢宏大氣。街上的店鋪,有些像早些年村鎮的合作社,貨品陳列在玻璃柜臺里。外面墻壁的涂鴉,有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畫像,也看到與當下的時差,“離散者”因為不在場,他們擁抱的定然是另一種現實,記憶中的,或想象中的。
正午時分,我正好走到一個祠堂里,外面的院子里設有土地神、財神的牌位,也有橘子和點心作為貢品。那地方叫“陳世昌堂”,讓人想到廣東的陳家祠。祠堂里潔凈、空曠,有兩個女人在用金色和銀色的紙疊元寶,其中一個是金發女子。祠堂里供奉了很多祖宗牌位,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應該在此處已經生活了很多代。最早移民到毛里求斯的中國人基本來自福建、廣東兩省,還有梅縣的客家人。根據法國歷史學家阿爾伯特·皮托(Albert Pitot)的記載,第一批來到毛里求斯島的是三個中國人,是在1654年的3月7日登島的。后來有零星的苦力被殖民者帶到島上種植甘蔗,因為工作條件過于惡劣,都難以為繼。大批移民到來是十九世紀末期,有很多商人、手工業者,后來他們的妻子也過來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