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市長馬軍談傳統工業城市升級轉型丨中國市長說

蚌埠市正依托即將投產的8英寸MEMS晶圓生產線生產能力,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終端應用為一體的千億級智能傳感產業集群,希望國家層面在資金、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政策集成支持力度。

責任編輯:錢煒

安徽蚌埠龍子湖景觀。(視覺中國/圖)

安徽蚌埠龍子湖景觀。(視覺中國/圖)

“加快蚌埠振興,根基在工業、優勢在工業、出路在工業?!痹?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安徽省蚌埠市市長馬軍如此形容工業的重要性。

蚌埠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也是一座老工業基地城市。安徽省第一臺冰箱、第一輛自行車和第一臺收音機,都在這里誕生。

迄今,蚌埠擁有34個行業大類400多個門類工業體系,工業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全市稅收收入。2024年,在制造業的帶動下,蚌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2%,與全省的差距由2021年的10.4個點收窄至0.6個點。

2025年,蚌埠提出了“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的目標。作為傳統工業城市的蚌埠,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又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以下是南方周末記者和全國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長馬軍的對話。

希望加大政策集成支持力度

南方周末:2025年的全國兩會,你帶來了哪些建議?

馬軍:今年,我重點圍繞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安全、軍民融合發展、財稅體制改革等領域,結合蚌埠實際,系統梳理了一些意見建議。其中,圍繞蚌埠產業發展,我帶來了加快智能傳感產業發展的建議。

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工智能取得顯著成就,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智能傳感器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在物聯網、虛擬現實(VR)、機器人、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汽車等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支撐作用愈加凸顯。

蚌埠市擁有兵器工業集團214所、中電科40/41所等國內頂尖的智能傳感器研發設計制造單位。依托這些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蚌埠市規劃建設了總面積200萬平方米的中國傳感谷,初步形成了智能傳感器材料、設計、制造、測試、封裝和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是安徽省唯一一個同時擁有集成電路及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

當前,蚌埠市正依托即將投產的8英寸MEMS晶圓生產線生產能力,舉全市之力、用3年時間打造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終端應用為一體的千億級智能傳感產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