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引入AI,技術倫理爭議亟待重視 | 兩會圓桌
目前,數據壁壘與治理碎片化問題較為突出。不同部門和地區數據標準尚未統一,數據共享與整合困難重重,“數據孤島”現象普遍存在。部門間數據無法有效互通,導致智能決策系統難以獲取全面數據,嚴重影響了決策的科學性與精準性,進而造成治理碎片化,極大地限制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跨部門、跨區域社會治理中協同效應的發揮。
責任編輯:錢煒
2025年2月28日,第三屆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召開。其中AI全場景應用展區,政務、金融、教育、醫療、文娛、制造等行業展區,展示了AI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的無限可能。(視覺中國/圖)
過去一年,中國人工智能取得的技術突破及在各行業的應用呈井噴之勢。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以及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已在數據治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多個社會治理領域實現廣泛應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服務方面,各類AI智能客服積極解答群眾咨詢,智能導診系統有力輔助醫療服務,特別是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的廣泛應用,各地政府紛紛開展本地化部署工作,助力政務決策科學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關注人工智能的技術特點及應用場景的開拓,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呂紅兵則從全國統一行政立法的角度準備了相關提案。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成崗教授的研究團隊已經與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將人工智能全面應用于社會治理的多個環節。
就社會治理工作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手段的實踐難點、前景等問題,南方周末記者邀請趙曉光、呂紅兵、張成崗深入探討。
“極易引發倫理層面的爭議”
南方周末:當前哪種類型的人工智能的應用圖景比較廣闊?
呂紅兵:生成式人工智能(英文簡稱“GAI”)風起云涌,備受關注。相對于專用人工智能系統而言,GAI具有可以執行不特定任務、具有龐大數據訓練量等重要特征。
南方周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社會治理,有沒有比較典型的成功案例?
張成崗:在推進國家智能社會治理綜合實驗基地建設工作中,我們研究團隊與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緊密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前沿探索。
鄂爾多斯市以人工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