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兜底的營生”:西海固醞釀未來
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馬志福,獲得金融扶貧貸款5萬元。由政府補貼利息,三年后只需歸還本金。馬志福的一頭母牛,前兩天剛生下了牛崽。根據當地“見犢補母”的政策,母牛每繁育一頭牛犢,補助養殖戶700元。
陳璋的手機里,保存著一張牛的部位分解圖。一頭牛被分成了多個部位:牛脖肉適合燉;牛前胸口感較嫩,適合涮鍋;金錢腱脂肪含量很少,適合醬鹵?!按蟪鞘械娜?,對吃什么部位的肉很講究。我們現在從賣活牛向賣牛肉轉變”。
發自:寧夏固原
責任編輯:錢煒
2025年2月25日,固原市原州區炭山鄉陽洼村村民馬志福在自家牛棚,他是村里的養牛大戶。(南方周末記者杜寒三/圖)
炭山鄉是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最遠的鄉鎮。山的盡頭依然是山,轉過一個彎,前頭又是一個彎。
2025年2月25日,路上不見幾輛車,標語牌立在坡上:“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一輛紅色貨車駛過,高音喇叭響著“收牛,收大牛,收小?!?。
養牛,對留在村里的村民而言,是兜底的營生。
原州位于西海固地區,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10.5萬人,貧困發生率33.2%。148個行政村中,有110個貧困村。2019年這一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一年后,統籌考慮返貧風險等因素,原州區又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早在2002年,原州就撤縣設區。但在分管鄉村振興工作的副區長陳璋看來,原州下轄11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事處,大部分地區仍是農村,發展仍以農業為主,“就是個農業大縣的底子”。
2024年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5元,其中打工帶來的工資性收入占44.4%,緊隨其后的是養殖等經營性收入,占比37.5%。養殖肉牛是經營性收入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家家戶戶都可以養”。
2025年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最后一年。陳璋坦言,在過去十多年里,原州持續通過金融扶貧和補貼等方式,解決了農民養牛的本錢問題。通過養牛,當地人不再愁吃和穿。
但要實現鄉村振興,還得發展產業。用他的話說,農民負責養牛就好了,怎么讓農民養牛之后更掙錢,是政府該做的事,“壓力更大了”。
牛比人多
離原州區中心城區95公里的炭山鄉陽洼村,地處干旱山區。
缺少灌溉用水,用炭山鄉黨委副書記馬志鴻的話說,“莊稼成不成,都看老天”。因此這里不適合種植經濟作物。種蕎麥等小秋雜糧,農民又掙不了多少錢。他算過賬,一年下來每畝地純收入兩百多塊錢。
如今,村里常住人口296人,牛有692頭。50頭牛以上的有兩戶,每家基本都有八九頭。
但過去并不是這樣。38歲的村支部副書記丁發說,陽洼村有養牛傳統,他小時候村里有兩三千口人,家里多數只有兩三頭?!,F在年輕人分散在全國各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