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徐玖平:開發心理健康大模型,防范重大極端事件
心理咨詢師數量較少,且城鄉分布不均。建議開發心理健康大模型,提高心理評估和干預的覆蓋率與可及性,以更精準的方式“智能化”篩查潛在的需要重點監測人群。
保障安全不應以犧牲隱私為代價。在發揮技術優勢的同時,確保心理健康數據的合理使用,使其取之于民、服務于民,而非成為隱形的“電子圍欄”。
調解須在合法合規框架內進行,禁止突破法律底線“息事寧人”。限制無理訴求進入調解,保障弱勢群體合法權益,避免“按鬧分配”擠占公共資源。
責任編輯:譚暢
重大極端事件已引起學界的關注和研究。視覺中國圖
看到一些重大惡性事件發生的新聞時,徐玖平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徐玖平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意料之外,是因為行兇者有時僅因為家庭糾紛和工作不順,就采取極端方式報復社會。而在意料之中,是因為在當今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普遍,惡性事件的發生,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
徐玖平稱,近年來,社會風險隱患與社會矛盾呈現出破壞性強、隱匿性高和擴散迅速等特點,這類突發事件不僅是對無辜生命的殘忍剝奪,更是對社會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刻警示。
徐玖平認為,重大突發事件的起因多元、防不勝防,若防治不力,小矛盾就可能引爆大事件。只有增強社會韌性,才能更好地防范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因此,加強風險源頭防控,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嚴防極端事件發生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前提。
極端事件是復雜的矛盾綜合
南方周末:為什么會關注這一問題?
徐玖平:我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組建由川大、復旦、武大等重點高校數十位專家學者構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攻關重大突發事件背景下的城市韌性治理問題。重大極端反社會事件是近期較為頻發的新型重大突發事件,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和深切憂慮,給城市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是需要重點研究的對象。
我組織團隊對兩個重大極端事件開展了深入案例研究,提出要重視社會心理健康問題,防范重大極端反社會事件。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和社會結構變化,人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年輕化、大眾化趨勢,不僅影響著個體的身心健康,還可能對家庭、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南方周末:社會心理健康和重大極端反社會事件之間,有關系嗎?
徐玖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