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應當怎樣閱讀《老子》:學者李永晶的解法
“時至今日,現代人已經不缺這種知識上的研究了。我們真正稀缺的是什么?每一個人都需要想一想,想一想自己面臨的真實問題是什么?!?/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今天應當怎樣閱讀《老子》?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李永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近日,他出版了新書《老子智慧八十一講》。
乍看上去,由李永晶來講解老子顯得有些怪異。此前,他曾旅日十年,在東京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日本歷史和思想的研究者,出版有《變異:日本二千年》《分身:新日本論》等關于日本的專著。此外,李永晶對西學也頗有涉獵,著有《馬克斯·韋伯與中國社會科學》,翻譯有德國學者列奧·施特勞斯的著作《斯賓諾莎的宗教批判》。
李永晶本科在吉林大學數學系求學,他近年對中國儒學經典和《老子》的闡釋,與早年對數學和物理學的熱情之間畫上了一條隱秘的連線。
“從形式上看,由數學系轉到了社會學系,這一求學過程的確有些曲折。按照當下流行的一些看法,簡直可以說是走反了?!崩钣谰Ц嬖V南方周末記者,“一方面,‘文科無用論’的說法這幾年愈演愈烈,很多高等院校已經開始對一些文科專業進行調整;另一方面,最近數年間人工智能(AI)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進一步突出了數學在當代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基礎性位置?!?/p>
但他不愿意用諸如“文科危機”“文科無用”這些說法。通過研讀古典著作,李永晶發現,人類的知識可還原為“數學”“物理學”“形而上學”三種,其中最后一種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哲學”,在當下的知識體系中就被歸為文科。老子言“三生萬物”,人類有了這三種底層的知識,其他類型的知識就可以生長、演化出來了。
“‘形而上學’(metaphysics),字面的意思就是在‘物理學’(physics)之后必然出現的學問;‘形而上者謂之道’,它要探討的是事物的本質、天地萬物的本源,而物理學只是探討事物間、‘形而下者’間的因果關聯。那么,你說這個‘形而上學’究竟是文科還是理科呢?怎么看待諸如愛因斯坦、薛定諤、海森伯、尼爾斯·玻爾等這些20世紀最頂級的物理學家紛紛討論諸如‘實在’‘物理學與哲學’這樣的一些哲學問題呢?怎么解釋他們對柏拉圖、對康德、對叔本華、對老子、對釋迦牟尼等哲人的推崇呢?生命現象只是科學的對象嗎?這樣的話題,我們可以舉出一長串,都需要融匯所謂的文理知識才有可能加以解釋?!崩钣谰δ戏街苣┯浾哒f。
在他看來,有效的知識不能以文理來進行區分,同樣不能以古今中外來進行區分;在數學、物理學的知識領域中,甚至無法斷定哪些知識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比如,在解釋20世紀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領域中的一些現象時,一些科學家驚訝地發現亞里士多德關于存在、運動與變化的“潛能”學說顯得更有道理,而這個說法早在17世紀的科學革命中就被嘲笑出局了。另外一個經典的事例就是二進制——這種通常被視為萊布尼茨發明的計數方法,要等到20世紀計算機發明后,人們才發現了它的大用,因為二進制編碼是機器唯一能“聽懂”的語言。甚至可以說,正是二進制長達兩個半世紀的“無用”,才造就了今日AI的大用。
注意知識間的融通性,正是李永晶重新解釋華夏古典,尤其是《老子》時遵循的原則?!拔以陉U述古典時使用的知識與思想資源,唯一的限制就是我自己有限的眼光和有限的能力?!崩钣谰дf。從《老子》入手,南方周末記者對李永晶進行了專訪。
《老子》五千言是超越時空和族群的
戴嶺畢業于美國波士頓大學計算機專業,2003年懷揣一本英文版《道德經》來到中國,幾年后在山東青島開始按自己的理解將《道德經》重譯成英文。2018年,他完成翻譯后,又將《道德經》改編成8章音樂,打算向英語世界推廣。視覺中國丨圖
南方周末:你是什么時候開始閱讀《老子》或《道德經》的?不同時期閱讀這部經典,理解和感受有著怎樣的變化?
李永晶:2005年。當時我還在東京念書,與幾位朋友組織了一個讀書會;閱讀的書目僅限于華夏古典著作,前后大概閱讀了十余種吧?,F在回想起來,可以說當時自己并沒有讀懂那些著作。當時讀不懂的原因首先是“姿勢”的問題,而不是與功夫多少有關的“知識”的問題。
什么意思呢?我在解釋《老子》的后記中有三句話,準確說是三則說法,說的就是這個問題。因為那三句話是我在重新闡述儒學“四書”時的發現與心得,所以我出于表述方便的角度,就仿照“開普勒三定律”“牛頓三定律”等說法,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儒學三定律。這個定律的第一條說:“圣人需要仰視才可能望見?!边@里我無法重現這個定律的證明過程,但我有義務進行必要的解釋。
對于我們多數現代人而言,“圣人”這個說法似乎已經變得陌生了,因為這個說法已經遠離了我們的日常語言空間。這在我看來,就是現代心靈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現代人會認為人人平等,哪里還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圣人”呢?所以,我在注解“四書”時,首要的工作就是重新確立“圣人”在華夏心靈世界中的原本位置,因為諸如《論語》《孟子》等文本的真實屬性是“圣經”與“圣學”,是人類中的那些偉大心靈的作品。我們不應該用當下如此尋常的“書籍”一語來描繪它們。在迄今為止的整個人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