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婦會三十周年:中國女性志愿者的崛起與障礙
與全球志愿者相比,中國女性志愿者增長迅速,并呈現出年輕化、組織化等特點,但也面臨性別壓力、保障不足等障礙,營造女性參與友好環境刻不容緩。
責任編輯:鐘金秀
2025年正值北京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簡稱北京世婦會)《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30周年,聯合國婦女發展署提出今年的國際婦女節主題為“為所有婦女和女童:權利、平等、賦能”,呼吁世界各國各方采取積極行動。
性別平等不僅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是和平、繁榮和可持續世界的基石。根據聯合國“最低設定性別指標(Minimum Set of Gender Indicators)”2023年評估數據顯示,過去的三十年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全世界處于工作年齡的女性只有47%進入勞動力市場,其勞動報酬收入仍比男性低 23%,而女性每天從事無償家務和照料工作的時間約為4.2小時,是男性的3倍。性別不平等在各地依然存在,阻礙著社會進步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然而,有一個領域正在成為中國女性參與社會進步的主戰場:公益慈善志愿服務。
中國女性志愿者的崛起
中國女性志愿者積極參與公益慈善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福利與平等、社會服務與關懷、社區自治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中國志愿服務發展指數調研(簡稱“中志指數調研”),近十年來中國志愿者快速增長,每年參加公益組織開展的正式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從2013年的3569萬人,增長到2023年約1億人,其中女性志愿者占比60%以上,以青年大學生占比最高,職業青年女性參與率也呈現上升趨勢。
與全球志愿者比較,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發布的《2022年世界志愿服務狀況報告》顯示,全球每月有15周歲以上的志愿者人數8.624億,接近適齡勞動人口(15周歲以上)的15%;參與有組織的正式志愿服務約有3.7億人(占比6.5%),志愿者年齡以36-50歲居多,其中男性參與較多(占比53.6%);而隨手幫助陌生人或鄰里互助等無組織非正式志愿服務的約有8.2億人(占比14.3%),是正式志愿服務人數的兩倍多,其中以女性更多(占比53.4%),受教育程度較低、生活貧困者參與較多。與正式志愿服務相比,非正式志愿服務往往地位更低,得到的承認較少,得到的培訓、保險或行政支持等實際支持也較少。
對比來看,中國女性的社會參與,特別是在公益慈善志愿服務領域,與全球志愿服務有三點不同:一是女性志愿者年輕化高學歷,大多在18-40歲,主要通過互聯網了解社會信息,主動自發參與本校、本機構或社會公益志愿服務項目與活動;二是她們更多地參與正式志愿服務,即有組織、有規范、有專業地開展公益慈善活動;三是她們投入志愿服務的時間更多(平均每年20-40小時),持續的時期更長。這體現出中國新一代青年知識女性在社會參與志愿服務領域中的崛起。
為什么中國女性更愿意參與公益無償性志愿服務?中志指數調研女性志愿者參與的動機發現,利他、個人發展、社交和快樂是女性參與的主要原因。有超過一半的女性志愿者認為,無償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是自己的愛心和責任驅動,正是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以及服務供給不足,激發了女性志愿精神;有接近50%的人是為了增長見聞、了解社會、豐富經驗和提升個人社會適應與綜合能力;有40%的人是希望結識朋友建立友誼、擴充社會關系和歸屬感;有四分之一的人追求志愿服務的成就感、自豪感、榮譽感、自我價值實現與內心快樂。從文化、制度和社會性別視角來看女性的社會參與,呈現正金字塔型規律,即越是政治權力高、經濟收入高和社會地位高的位置,女性越少,而越是向下基層社區、社會服務、低薪和無償服務工作,在男性參與較少的領域,女性獲得了更多的參與空間。
在中國,每年有超過五千多萬名女性志愿者無償奉獻她們的愛心、時間、精力、技能、財產和經驗,并影響著其子女、家庭、親友和周邊更多的人參與公益慈善行動。她們的志愿服務涵蓋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所有17個目標領域,也促進了《行動綱領》的社會行動與性別平等,她們在求索為社會提供志愿服務同時獲得一些個人發展機遇與資源,這并不容易,也面臨著諸多性別不平等的障礙與挑戰。
志愿服務中的性別不平等
盡管女性從事無償性公益志愿服務的比率較高,然而在公益慈善領域中,依然存在著與政治經濟領域相同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根據中志指數調研和筆者從事志愿服務工作30年的經驗與思考,當前女性志愿者在參與公益慈善無償服務中,主要面臨著以下五個方面的障礙與困境:
一是社會性別角色壓力,壓縮了女性自由時間與空間。社會文化和制度設計通常對女性的期望集中在家庭主內、養育子女和照顧老人等,不僅影響著女性的獨立自由意志和社會參與意愿,而且使得她們更多地承擔家庭責任和無償勞動,從而縮小了她們的自由時間與社會參與空間。調研發現,“沒有個人時間”是限制女性參與的首要因素(占比59.5%),特別是對于全職工作的女性面臨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等多重壓力,在時間分配與選擇時,她們需要優先考慮家庭責任和關系,而非社會參與或個人發展。當她們擠出時間突破重圍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常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難以獲得家庭、工作單位與社會的認可。
二是女性志愿者被物化,難以實現自主意志。女性在志愿服務中大多從事簡單邊緣化體能型或具有“情緒價值”的服務。比如一些大型活動和機構在招募接待貴賓、禮儀服務等崗位志愿者時,明確要求女性,并對年齡相貌和身材等提出限定條件;有的志愿服務崗位要求年輕女性作為領導助理或秘書。這種堂而皇之地將女性志愿者物化與客體化的崗位設置,不僅違背了公益倫理,而且侵害了女性基本權利,扭曲了尊重平等和積極向善的志愿原則,也因此踐踏和傷害了女性志愿精神。
三是公益慈善領域的“玻璃天花板”,限制了女性志愿者發展。女性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參與、決策和領導是增強其權能的關鍵,但她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排除在權力空間之外。中志指數調研發現,盡管女性志愿者數量更多,但是在擔任志愿者管理和領導崗位的骨干志愿者卻是男性更多。特別是在應急救災和科技專業要求較高的專業志愿服務項目中,女性參與較少。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應急救災和危機干預的決策與協調中能夠發揮著更為積極有效的作用,但只有極少數女性能夠參與其中。
四是存在對女性志愿者的性侵害行為。性侵害不僅包括違背女性意愿強迫性身體接觸性騷擾,也包括在志愿服務期間的涉及性暗示的書面或語言挑逗所引起女性身心不適等精神性騷擾。聯合國秘書長報告《婦女參與發展》(2022)顯示,全球范圍內,15歲以上的女性中有30%在其一生中遭受過身體或性暴力;有60%的女性在自己的一生中至少受到一次性騷擾。在公益慈善領域中,涉及性侵害的案例報道并不多,2018年以來有女性志愿者曝光在志愿服務中遭遇來自公益組織男性領導人的性侵害。筆者在一線調研訪談中了解到,有近三分之一的女性志愿者對可能的性騷擾表示有過“反感”或“不舒服”,其中也不乏受到明確的性騷擾等不法侵害。她們大多沒有意識到自身所受到的侵害,有些人選擇默默離開,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有些人再難以信任公益機構及相關工作人員,不再參與志愿服務。
五是社會環境缺少對女性參與的必要支持,難以滿足當前女性多樣性發展需求。中志指數調研發現,86.84%的女性志愿者在 2024年度沒有獲得任何服務津貼,她們在志愿服務中有時候還需要承擔個人參與的經濟成本(如交通費、通訊費、餐費等)。有10%的女性表示因“個人經濟條件有限”而減少參與志愿服務。女性對“政策環境非常友好”的滿意度評價比男性低7.75%(女性35.19%,男性42.94%),64.44%女性表示“未獲得社會優待”(比男性多1.07%),對比男性,女性志愿者在資源獲取上存在缺口。此外,服務地點太遠、交通不方便、缺少在線服務機會(21.98%)、志愿者素質參差不齊(15.11%)、公眾對志愿服務了解不夠(11.77%)等也阻礙著女性志愿者在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營造女性參與友好環境的建議
女性在參與社會公益志愿服務中盡管面臨著性別不平等多重挑戰,但她們無論是在參與意識還是社會行動,都已經突破障礙,成為中國社會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25年正值北京世婦會三十周年,未來中國女性志愿者的參與離不開全社會共同營造女性友好的環境,筆者認為可從三方面著手:
首先需發揮政策效能。中國新時代志愿服務在黨中央領導下已經升級為國家戰略,建議更好地發揮黨委高位推動與政策功能,在女性更多參與的公益慈善志愿服務領域中出臺性別平等友好的政策法規,促進志愿服務行業的規范化與專業化建設,將性別平等納入志愿服務工作中,加強女性志愿者的權益保障。
其次要在全社會營造女性參與友好環境。加強志愿服務倡導,鼓勵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院校、社會組織等建立女性參與志愿服務的友好制度,如女性友好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志愿服務配捐、親子志愿活動等,更多地認可與激勵女性參與社會公益和志愿服務。
最后需加強行業能力建設。對志愿服務組織等從業人員開展志愿服務能力建設和性別平等教育與培訓,針對上述障礙開發對女性更加友好的志愿服務崗位與保障,并提供必要的女性志愿者賦能發展、保障與激勵措施。
? (作者翟雁系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常務理事,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校對:趙立宇